第一部分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生态监测项目水资源监测工作报告

2014年度)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二○一五年四月

 

 


 

 

编制单位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审    定   严  鹏

审    核    李其江   朱海涛

项目负责    唐洪波   陈育斌   何灼伦

校    核    唐洪波

编    写    何灼伦   李伟民   赵  莉   蔡宜晴   王淑芝  

 


目  录

1 水资源监测概况

1.1项目背景

1.2监测站点的分布

1.3水资源监测组织管理

1.4工作内容

2 项目工作执行情况

2.1水资源监测管护工作

2.2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2.2.1人员培训

2.2.2专家咨询、技术协作机制

2.3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3 水资源监测

3.1主要水文要素监测

3.1.1水位观测

3.1.2流量测验

3.1.3泥沙测验

3.1.4降水量观测

3.1.5蒸发量观测

3.1.6冰情观测

3.1.7气温、水温观测

3.1.8区域跟踪监测与补充调查

3.2水质监测

3.2.1 监测项目及方式

3.2.2监测频次及取样方法

3.2.3 样品的管理与运送

3.2.4质量控制

4 新仪器应用及水文试验分析工作

5 水文资料整理与整编

5.1水文资料整理

5.2水文资料整编

6 监测成果评估

7 总结与建议

附图1  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点示意图

附表1  三江源地区水文、水位站一览表

附表2  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表

附表3  三江源水资源监测主要工作任务及责任人一览表

附表4  三江源区现有水文站观测项目和测验设施情况表


1 水资源监测概况

1.1项目背景

三江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的源头。2005年1 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8月30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实施,明确提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和重点项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项目列在《总体规划》的支撑项目中,实施期限为2005年至2012年,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该项目由青海省环保厅牵头,会同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组成生态监测项目组共同完成。为认真落实三江源保护建设规划,不断改善高原生态环境,更好地为三江源生态治理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组编制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实施方案》。在此方案的基础上,我局编制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水资源监测实施方案》,方案涉及三江源生态监测站点核查、水资源监测工作内容、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成果报告等。

2005年,省环保厅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依据生态监测工作的统一要求,根据生态评价的开放性原则,着眼于大区域上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以及在站点设置中考虑到地区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和成本核算等因素,对监测站点进行规划调整,确定了16个水资源监测站,即:在黄河流域规划了8个监测站(鄂陵湖、扎陵湖水位站,大米滩、同仁、上村、吉迈、军功、唐乃亥水文站);在长江流域规划了6个监测站(直门达、新寨、沱沱河、班玛、雁石坪、曲麻莱水文站);在澜沧江流域规划了2个监测站(香达、下拉秀水文站)。2006年8月,生态监测综合技术组根据生态评估和综合站点建设需要,将黄委所属的玛曲站列入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系统中,在通天河右岸一级支流叶曲(又名益曲)上增设隆宝滩站。至此,最终确定18个水资源监测站列入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网络,其中列入我局管理实施的有11个站点。

项目实施初期,我局利用三江源现有的沱沱河、直门达、新寨、班玛、大米滩、上村、同仁水文站开展水资源监测工作。2007年年初又开工新建雁石坪、隆宝滩、香达、下拉秀水资源巡测站,于同年7月1日正式开展水资源监测工作,同时组建了两个巡测队—玉树分局巡测队和格尔木分局巡测队,负责四个巡测站的水资源巡测任务。至此,我局所承担的11个水资源监测站全部投入运行。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局站网勘测建设处负责该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的落实,从人员培训、设施设备配置、监测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部署制定了包括项目仪器设备、水文资料、工作人员考核、车辆运行、安全生产等十项三江源水资源监测专项质量控制标准及行政规章为三江源水资源监测项目的科学运行、有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三江源项目实施成效评估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虽然2014年度生态监测项目水资源监测专项没有下达专项资金,但为做好2014年度三江源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工作,工作中我单位参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12年度生态监测项目第二批资金水资源监测组织实施方案(代作业设计)》(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细化了年度工作内容,为年度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2监测站点的分布

根据《实施方案》,我局所承担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监测站点共11个,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3个,即大米滩、同仁、上村;长江流域6个,即直门达、新寨、沱沱河、班玛、雁石坪、隆宝滩;澜沧江流域2个,即香达、下拉秀站。按测验方式划分:驻测站7个,即大米滩、同仁、上村、直门达、新寨、沱沱河、班玛;巡测站4个,即雁石坪、隆宝滩、香达、下拉秀站。水资源监测站分布图见附图1,水资源监测站一览表见附表1

上述测站中大米滩站因受曲什安河上游莫曲水电站影响严重,已基本失去测站原有的监测功能,于2013年10月撤销,因此2014年实有水资源监测站点为10个。

1.3水资源监测组织管理

为做好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我局在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办公室的牵头组织下,在水利厅的监督管理下,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站网勘测建设处, 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水资源监测工作由各分局(巡测队)、测站具体实施,其中沱沱河、直门达、新寨、上村、班玛、同仁等6个驻测站按现有的管理模式运行,实行分局管理,站长负责制;雁石坪、下拉秀、香达、隆宝滩等4个巡测站,实行站队结合动态管理模式,具体由各巡测队根据各测站人员进行科学调配、合理安排人员,组成4~5人的巡测队开展水资源巡测和区域暴雨洪水调查工作;同时严格执行测站和巡测队任务书开展测验工作,并接受省局有关处室的技术指导。各部门组织管理、主要工作任务及责任人详见附表2、附表3。

项目工作分为实施前期和实施过程两个阶段。在项目实施前期阶段,我单位按照2014年初确定的工作计划,认真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职责,要求各相关部门、局各科室加大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并结合三江源区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实际,早安排、早动手,认真思考、谋划,切实做好本项目监测、评价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阶段,我单位严格执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六个管理暂行办法和两个细则》和有关文件要求,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完成文件上报审批程序,精心组织,加强管理,保质保量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1.4工作内容

根据“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本着充分利用、发挥已有水文站网功能,补充完善水资源监测站网,以驻守观测为主,委托观测和巡测为辅,人工观测与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三江源区水资源监测工作。驻测站测验内容为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冰情、水温、气温等;巡测站按已制定的水文巡测方案,监测水位、流量。监测时段除雁石坪、沱沱河站为汛期监测外,其它站均为全年监测;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水文测站控制流域外发生的特大洪水、暴雨等水文要素进行调查。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各项任务详见附表1、三江源区现有水文站观测项目和测验设施情况见附表4。

水质监测工作中,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格尔木分中心承担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河监测站点监测工作,监测频次为2次/年;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海东分中心承担同仁监测站点监测工作,监测频次为3次/年;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监测新寨、香达、下拉秀、班玛、上村、隆宝滩监测站点监测工作,监测频次为3次/年。水质监测要素有24项,即: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等。

2 项目工作执行情况

截至目前,我单位已按计划完成三江源2014年度水资源监测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点的管理维护、评价服务系统和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及其它等工作。工作中严格执行水文行业规范、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为确保所收集水文资料的质量,依托相关项目开展人员培训和建立专家咨询、技术协作机制等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2.1水资源监测管护工作

水资源监测站点管护工作的好与坏,对水资源监测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保证资料收集的质量起决定性因素,为确保年度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江源区各分局、测站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一是严格按照《关于认真做好2014年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青水文【2014】18号文的要求,认真做好各测站水文汛前准备工作,重点完成了10个水资源监测站点断面标志桩、起点距的设立和测验仪具率定及4个站点水文缆车支架、钢丝索等测流设施的维护保养,期间各分局先后多次下站督促指导开展汛前准备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省局处理;2014年6月由局领导带队分别对各站汛前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并下发了汛前准备工作检查通报。二是重点加强与4个巡测站看护人员的联系,督促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三是根据各测站任务书的要求,汛期各月对水文设施设备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各月使用水尺或高程可能发生变动的水尺进行测量,做好使用和库存水文仪器的养护工作,汛后及时对停用的设施设备进行封存和保养工作。通过上述工作的工作,使各站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为保质保量地完成水文资料的收集奠定了基础。

2.2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保证和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作用,意义极其重大。一年来,根据三江源区水资源监测工作和评价工作需要,我局通过人员培训和建立专家咨询等方式,使水资源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完善。

2.2.1人员培训

一是省局依托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和水文监测新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共举办了三期水文培训班,参与项目的技术人员累计有90多人参加培训,如:4月2830日举办的“管理体系宣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水环境监测作业指导;8月29日举办的“水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内容为水文基础设施项目组织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质量安全管理、项目验收、施工资料管理等;11月4至30日举办的“水文监测新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为现代和传统水文仪器水文信息化系统架构、水文信息化系统组成、水文信息化行业标准、水文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运行及维护等

二是各分局、测站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水文培训。培训学习贯穿于整个测验工作,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分局利用资料分局审查人员相对集中时进行资料审查前培训,由各分局业务骨干授课;(2)根据省局年初下发《关于印发《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14年职工培训计划》的通知》(青水文【2014】14号)文的要求,各分局、测站认真组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工作;(3)分局、测站充分发挥水文职工传帮带的作用,结成一对一学习帮扶对子进行学习,做到共同学习提高,形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干好工作、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最终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良好风气。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形式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广大水文职工的知识面,提高了水文职工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水平,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

2.2.2专家咨询、技术协作机制

为更好地完成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我局打破了传统驻守测验模式,引进先进水文监测仪器设备,积极推广应用水文巡测技术,借鉴国内外在水资源监测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与长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已建立长期良好的技术协作和咨询关系,聘请省内外水文行业专家和仪器供应厂家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技术协作,一方面使先进方法和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监测效率,保证收集水文资料的质量;另一方面拓宽广大水文职工业务知识面,全面提高业务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2.3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为确保年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中我单位按照项目实施初期由我局制定的十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国家现行的水文行业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等开展水文测验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各监测要素的测验精度,为收集可靠的水文资料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各分局、测站不断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做好汛前准备工作和设施设备的管护工作,制定并不断细化了有关制度,如:安全制度、值班制度、奖励制度等,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做到了奖优罚劣,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水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三江源水资源监测项目的科学运行、有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执行的有关行业规范和标准详见表2-1

表2-1  执行的有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汇总表

序号

类别

名称

1

国家现行的水文行业规范、技术规定

《水位观测标准》(GB/T50138-2010)、《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SL337—2006)、《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50159-92)、《降水量观测规范》(GL21-2006、《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265-88)、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水文巡测规范》(SL195-97)、《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SL460-200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8《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1998)《水质采样技术规程》(SL187-1996)

2

省局已制定的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

水文测站任务书、水文站汛前准备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水文测验质量评定标准、水文测验技术细则、水文资料在站整编质量评定标准、水文资料整编规范补充规定、水文资料管理办法。

3 水资源监测

3.1主要水文要素监测

3.1.1水位观测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班玛、上村、同仁站采用人工驻守观测,雁石坪、隆宝滩、香达和下拉秀巡测站采用自记水位计自记观测。

驻测站水位观测执行新颁布实施的《测站任务书》和《水位观测标准》(GB/T50138-2010)的要求,非汛期按2段制观测,汛期按4段制观测,当水情变化急剧时采用8段制、24段制或若干分钟观测一次的标准,并注意随时加测水位,以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每月对使用水尺校测1次,同时在较大洪水过后或冰冻影响较大,及时对发现有变动迹象的水尺进行校测。

巡测站使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时,一是使用前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和测站任务书的要求安装、设置气泡式水位计各项参数,进行水位的标定,要求标定误差不超过±2cm;二是工作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每月到现场采集水位数据不少于2次,以防止数据丢失,并在采集前进行水位的比测(比测误差不超过±2cm),当超过允许误差较大时要进行原因查找分析,及时排除故障,并重新进行水位标定;2、要求设备看护人员做好巡视工作,及时清除自记水位计探头处漂浮物,以确保自记水位数值的真实可靠;3、当自记水位计被水冲毁或出现故障时,及时恢复人工水位观测,由委托人员每日按4段制观测水位,水位变化较大时随时增加测次。4、每次巡测时应认真检查水位计电池电压,其电压值均未低于12.9V,满足自记水位计正常工作电压。5、巡测完毕后,及时进行水位数据的整理和点绘分析,水位数据根据水位变化情况按4~8段制手工挑选摘录,计算日平均水位,并点绘逐时水位过程线图。

从各站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观测水位均在1000次以上,基本控制了河流水位变化的全过程;各站全年均频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水,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洪峰多为复式峰,洪水持续时间较长,水位变幅较大。

3.1.2流量测验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班玛、上村和同仁站流量测验采取驻守测验,雁石坪、隆宝滩、香达和下拉秀站流量测验采取巡测,各站测流仪器设备及测验方式方法见表3-1

流量测验按照《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的要求,流量测次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洪峰过程尽量加密测次,以控制流量变化过程,满足推算日平均流量和各项特征值的挑选摘录。驻测站低水时,流量测验采用悬杆流速仪0.6一点法,测速历时100秒,测速垂线3~12条;中、高水时,流量测验采用流速仪0.6一点法,测速历时100秒,测速垂线7~25条;当水位涨落急剧时,流量测验尽量采用流速仪0.6或水面一点法,测速历时60秒,测速垂线可适当减少;当流速仪不能施测时采用中泓浮标法进行施测,按各站测洪方案进行。测量水深时,每条垂线水深测量不少于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有效水深;当无法用流速仪法和浮标法测流时,可采用比降面积法测流。巡测站流量施测方法视各站测验条件而定。香达(四)站一般采用ADCP施测流量,特殊情况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比降面积法施测;下拉秀、雁石坪站一般采用悬杆流速仪法施测流量,特殊情况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比降面积法施测;隆宝滩站全年采用悬杆流速仪法涉水测流。

表3-1  青海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流量监测仪器设备及测验方式方法

站  名

监测方式

主要测验仪器

测验设备

流量测验方法

备注

沱沱河

汛期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桥测车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汛期站

直门达

全年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水文缆道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新  寨

全年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水文缆道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班  玛

全年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水文缆道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上  村

全年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水文缆车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同  仁

全年驻测

旋桨式流速仪

水文缆车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香达(四)

全年巡测

走航式ADCP

电波流速仪

测速垂线0.0一点法

巡测站

下拉秀

全年巡测

旋桨式流速仪电波流速仪

水文缆车

测速垂线0.0一点法

巡测站

隆宝滩

全年巡测

旋桨式流速仪

涉水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巡测站

雁石坪

汛期巡测

旋桨式流速仪电波流速仪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巡测站

为保证流量测验工作的质量,汛前汛后及大洪水过后各施测1次基本断面,岸上部分应测至历年洪水位以上0.51.0m。当测验河段发生较大冲淤时,应施测过水断面部分,岸上部分未发生变化时可不施测。同时在测流完成后及时对每份流量资料进行合理性检查,坚持随测、随算、随分析、随整理的“四随”工作原则,加强单次流量的分析,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1、加强流速仪、秒表的比测、检查和养护,保证仪器正常使用;2、加强测点流速、垂线流速、水深和起点距测量记录的检查分析,在现场针对每一垂线测量和计算结果,结合测站特性、河流水情和测验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要求现场点绘垂线流速分布曲线图,检查分析其分布的合理性,当发现有反常现象时,应检查原因,有明显的测量错误时及时进行复测;采用固定垂线测速,便于与相邻垂线及上一测次的实测成果对照检查。3、流量测验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分析要求在每次测流结束进行流量的计算校核,点绘水位或其它水力因素与流量、水位与面积、水位与流速关系曲线图,检查分析其变化趋势和三个关系曲线相应关系的合理性;当发现流量测点反常时,及时检查分析反常的原因,对无法进行改正而具有控制性的测次,到现场对河段情况进行勘察,并及时增补测次验证,保证测验成果的质量。4、用ADCP施测时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施测前确定测验起点和终点位置,其确定准则是起点和终点处的水深应保证垂线上至少有两个有效单元,在测验起点和终点做明显标记,并采用绳尺准确测量测验起点和终点的离岸距离;(2)尽量固定测验断面位置;(3)走船时尽量保持直线航行,且使测船的平均速度小于水流的平均速度;(4)为了减小流量测验中的偶然误差,每次流量测验至少进行四个测回单次流量测验,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实测流量值,选择合格测回时,必须选择来回连续的两个测回。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流量测次均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未发生缺测、漏测现象,满足定线推流的精度要求。同时各站所采用的测流方法视测站具体情况制定,有效地保证了实测流量的精度。各站流量施测情况统计详见表3-2。

表3-2   青海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流量施测情况统计表

站  名

全年施测次数

采用流速仪法施测次数

采用ADCP

施测次数

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施测次数

采用中泓浮标法施测次数

采用比降面积施测次数

备注

沱沱河

50

50

 

 

 

 

汛期站

直门达

31

30

1

 

 

 

 

 

44

44

 

 

 

 

 

 

45

45

 

 

 

 

 

 

79

 

 

 

24

 

 

 

57

54

 

 

3

 

 

香达(四)

15

 

14

 

 

1

巡测站

下拉秀

15

 

14

 

 

1

巡测站

隆宝滩

15

15

 

 

 

 

巡测站

雁石坪

12

9

 

 

2

1

巡测站

3.1.3泥沙测验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上村和同仁站泥沙测验包括单样含沙量和悬移质输沙率。单样含沙量测验时严格按照《河流悬移质输沙率测验规范》(GB50159-92)的要求,以测得完整的含沙量变化过程为原则。单样含沙量采用横式采样器、器皿0.6或0.0一点取样。洪水期一次较大洪水取样不少于5次,含沙量变化剧烈时增加测次。平水期在水位定时观测时取样一次。非汛期含沙量变化平缓时,每5天取样一次;当河水清澈时可改为目测,含沙量作零处理;当含沙量有明显增大时,及时恢复测验。悬移质输沙率采用横式采样器、器皿0.6一点取样。各站施测垂线数目不应少于7条,全年测次不应少于15次,测次主要分布在洪水期,平、枯水期视情况可适当布设测次,以控制了含沙量变化过程。

为保证泥沙测验工作的质量,各站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取样仪器维护、垂线布设位置、取样方法、水样处理等各环节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2、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控制沙量处理、称重各个环节质量精度;3、及时点绘垂线含沙量分布曲线,以对照检查不同水沙情况下含沙量横向分布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4、在水位、流量过程线上点绘单样含沙量过程线,比较单样含沙量与其他因素的变化趋势,检查测次分布是否恰当,随时改进;5、计算出输沙率实测成果,立即点绘在单断沙关系图上,如关系点突出偏离关系线,则应检查水样处理、成果计算有无错误,并要和所绘制的含沙量分布图进行对照,以查清偏离关系线的原因。

从实测资料可以看出,各站全年单沙施测在261~504次之间;悬移质输沙除沱沱河施测3次、上村站直接采用单沙代断沙没有施测外,其它站全年施测均为15次,且测次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泥沙变化过程,满足定线推沙的精度要求。站实测单沙、悬移输沙率施测情况统计见表3-3。

 

表3-3  各站实测单沙、悬移输沙率施测次数统计表

站  名

单沙次数

取样方法

悬移输沙次数

取样方法

备   注

沱沱河

504

主流一线0.0一点

3

器皿10/0.0选点

近似法

直门达

261

固定一线0.6一点

15

固定垂线0.6选点

 

新  寨

337

固定一线0.6一点

15

横式0.6选点

 

上  村

282

水边一线0.0一点

0

 

单沙代断沙

同  仁

476

固定垂线0.6一点

15

固定垂线0.6选点

 

3.1.4降水量观测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上村和同仁站5~10月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24段制观测,在此期间若无法用自记雨量器观测时,可采用人工雨量器按4段制观测,记降水起迄时间;1~4月和10~12月采用人工雨量器2段制观测,不记降水起迄时间。班玛站全年采用人工雨量器,汛期按4段制观测,1~4月和10~12月按2段制观测,均不记降水起迄时间。

各站降水量观测严格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GL21-2006的要求。使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时,严格按照观测程序、更换记录纸的要求进行,当连续无雨或降雨量小于5mm之日可不换纸,但每张记录纸不宜超过5天;若8时换纸遇大雨时,可拨开笔档,转动钟筒,转动笔尖越过压纸线,将笔尖对准坐标线继续记录,待雨小或雨停时换纸。同时为防止漏记降雨过程、虹吸量不正常、记录时间超差等现象的发生,有降水之日应在降水之前、20时巡测仪器运行情况,暴雨时应适当增加巡测次数,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使用人工雨量器观测时,一般情况是在降水停止后立即用量杯进行量测,当降雪或雹时应取去雨量器的漏斗和储水器,或换成承雪器,用储水筒承接雪或雹,观测时用备用储水筒替换,并将换下来的储水筒加盖带回室内,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量测:一是待储水瓶内的雪或雹融化后倒入量杯量测;二是向储水筒注入定量温水,待雪或雹融化后用量杯量测出总量,再减去加入的温水量,即得雪或雹量;三是配有感量不大于1g台称的站,可用称重法,称重前将附着在筒外的降水物和泥土等清除干净。使用量杯读数时,视线与水面凹面最低处平齐,要求记录前后各观测一次。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水过程线清晰、无断线,降水人工摘录统计符合规范要求,并部分异常降水过程记录线分析合理;各站采用人工雨量器观测降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

3.1.5蒸发量观测

直门达、同仁站为蒸发代表站,全年采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非封冻期间E601型蒸发器采用测针观测;稳定封冻期间E601型蒸发器每月初称重1次,同时增加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用于分析计算代表站蒸发折算系数。新寨、上村站非冰期采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封冻期采用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其蒸发量采用各站代表站同期E601型蒸发折算系数进行换算。

各站蒸发量观测严格按照《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265-88)的要求。水面蒸发量每日8时观测一次,若观测正点时正在降暴雨,蒸发量观测可推迟进行,待雨强转小或雨停后立即观测;暴雨前后应观测水面,暴雨对蒸发有影响时,应分段计算日蒸发量;蒸发器中的水要经常保持清洁,应随时捞取漂浮物,发现器内水体变色、有味或器壁上出现青苔时应及时换水,汛期E601蒸发器至少2个月内换水一次;每年对蒸发称鉴定不应少于3次。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观测原始观测资料整洁有序、记录完整,整编成果表均符合规范要求,附注说明完备。

3.1.6冰情观测

根据测站任务书及《河流冰情观测规范》(SL59-93)的要求,驻测站出现冰情时需观测冰情,其观测时间与水位观测时间一致,即在观测水位的同时观测一次冰情,观测方法为目测。巡测站只在施测流量时观测冰情。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冰情出现在上一年10月至第二年5月,河流冰情主要有:岸冰、流冰、流冰花、稀疏流冰花、微冰和封冻等。除上村、下拉秀站出现稳定封冻期外,其它站均未封冻。河流流冰、流冰花和稀疏流冰花主要出现在早晨,中午以后流冰、流冰花和稀疏流冰等结束。

3.1.7气温、水温观测

根据测站任务书的要求,气温、水温采用全年观测。驻测站汛期气温采用一段制(8时)观测,非汛期气温采用二段制(8时、20时)观测,气温特征值在每日8时观测值中挑选;沱沱河、直门达、上村、大米滩、同仁站水温全年均采用一段制(8时)观测,当水温在0以下时记为0,当连续3-5日水温在0以下时可目测水温。为便于计算出年特征值,目测期间的水温值记为0

工作中,为保证气温、水温的观测精度,全部采用水银温度计,要求观读人员视线与温度刻划线平行,当温度出现在两最小刻度之间时应进行估读,原则上采用四舍五入;不定期对使用的温度计进行率定,当温度计出现异常时应立即更换,有效地保证了观测精度。

3.1.8区域跟踪监测与补充调查

区域跟踪监测与补充调查作为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年来,格尔木分局、玉树分局巡测队先后完成了唐古拉山地区尕日曲通天河段、楚玛尔河段、珍秦河段以及附近地区洪水调查工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主要工作内容为:确定了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暴雨强度和雨量等,以及调查确定洪水痕迹、洪水发生时间、调查河段纵横断面的简易测量、洪水流量计算等。

3.2水质监测

3.2.1 监测项目及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监测项目为23项。工作中采用现场测定与实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水温项目现场测定,其余项目样品采集后按表3要求,现场加入保存剂,送实验室分析测定。海东分中心将铜、锌、铅、镉4个检测参数样品采集后现场加入保存剂,送省中心实验室分析测定。水质监测项目及方法见表3-4

 

 

 

 

 

 

 

 

 

 

3-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表

序号

项目

分析方法

最低检出限(mg/L)

方法来源

1

水温

温度计法

 

GB13195-1991

2

pH

玻璃电极法

 

GB6920-1986

3

溶解氧

碘量法

0.2

GB7489-1987

4

高锰酸盐指数

酸性高锰酸钾法

0.5

GB11892-1989

5

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法

10

GB11914-1989

6

五日生化需氧量

稀释与接种法

2

GB7488-1987

7

氨氮

纳氏试剂比色法

0.05

GB7479-1987

8

总磷

目酸铵分光光度法

0.01

GB11893-1989

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0.001

GB7475-1987

1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5

GB7475-1987

11

氟化物

离子选择电极法

0.05

GB7484-1987

12

原子荧光光度法

0.0003

SL327.3-2005

13

原子荧光光度法

0.0002

SL327.1-2005

14

15

原子荧光光度法

0.00001

SL327.2-200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0.00005

GB7475-1987

16

铬(六价)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0.004

GB7467-1987

1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0.01

GB7475-1987

18

氰化物

异盐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0.004

GB7487-1987

19

挥发酚

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0.002

GB7490-1987

20

石油类

红外分光光度法

0.10

GB/T16488-1996

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亚钾兰分光光度法

0.05

GB7494-1987

22

硫化物

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

0.005

GB/T16489-1996

23

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

 

SL355-2006

 

3.2.2监测频次及取样方法

11个监测站点中,上村、新寨、香达、下拉秀、隆宝滩、班玛、同仁7个站点丰水期监测1次、枯水期监测2次;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河3个站点丰水期监测2次、枯水期监测1次。监测时间见表3-6、河流采样垂线和采样点布设见表3-7。

3-6        青海省三江源区2013年水质监测实施时间表

监测断面

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

备注

2013

上村、新寨、香达、下拉秀、班玛、同仁、隆宝滩

3次/年

1月、7月、10月

 

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河

3次/年

6月、8月、11月

 

 

3-7                 河流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表

垂线布设

采样点布设

水面宽(m)

垂线布设

相对范围

位置

说明

<50

1条(中弘处)

 

采集表层水样

 

50~100

左、中、右3条

左、右设在距湿岸5~10m处

100~1000

左、中、右3条

左、右设在距湿岸5~10m处

3.2.3 样品的管理与运送

(1)水样采集后,根据不同的样品保存要求分装,并分别加入化学保存剂。每个水样瓶(桶)都贴上水样标签,注明采样断面、断面位置、采样方法、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和采样人等,并现场填写采样记录表。

(2)装有水样的容器必须妥善密封,并在运输箱体上贴上“直立”字样,以防在运输中破损或倒立。

(3)在水样运送时,所有装箱并附有现场采样记录表的水样,采样人和送样人都必须清点和校核,并在送样单上签字,样品运送中尽可能减少耽搁时间。

(4)其他事宜按照青海省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执行。

3.2.4质量控制

(1)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全部检测仪器设备和玻璃器具按检定周期由省技术监督局检定。根据检定结果贴有“合格”标志,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2)检测人员质量控制

分析测试室各检测人员对本人所承担检测项目的质量直接负责,正确操作,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及分析结果质控表,所有检测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采样质量控制

依据《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1998)采集样品时,每批随机采集10%~20%的现场平行样及全程序空白样品,同其它断面样品一同送往实验室。

现场空白样品即在采样现场以纯水作样品,与样品同等条件下装瓶、保存、运输和交送实验室分析。

(4)实验室质量控制

①纯水要求:纯水是分析工作必要条件之一,对不同分析项目,选用不同纯度的纯水,以保证检测质量。要求每月值班人员制备好纯水后,有专人负责抽检纯水的质量,要求 pH在5.0~7.5;电导率≤5.0µs/cm,达到此要求后方能使用,否则须重新制备。

②溶液配制及标定要求:检测用化学试剂必须按规定检测方法要求选用,本着既能满足检测要求,又要节约的原则,选用合格试剂。

溶液配制要认真填写配制记录,试剂瓶上标签书写内容要齐全,字迹清晰,以免混淆。需标定的溶液,使用前进行标定。

③实验室分析要求: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水环境监测规范》及《作业指导书》中有关规定。

标准曲线绘制:要求相关系数≥0.999,截距a≤5%

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标准物质测定:容量法要求每批样品平行双样测定率100%;分光光度法每批样品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测定率不低于10%。平行双样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准确度符合表3-8、表3-9不定期插入标准物质样品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标准值范围。

3-8                  平行双样合格范围表

分析结果所在数量值(mg/L)

B

(空白)

0.0001

0.001

0.01

0.1

1.0

10

100

相对偏差最大允许值(%)

50

50

30

20

10

5

2.5

1

3-9                   加标回收率合格范围表

加标回收率

常量 (≥1mg/L)

95105%

半微量 (0.10.9mg/L)

90110%

微量 (<0.1mg/L)

80120%

4 新仪器应用及水文试验分析工作

新仪器应用及水文试验分析是水文测验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实施有利于今后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开展,保证了所收集水文资料的质量,为新仪器、新方法的运用提供参考依据。一年来,各站根据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需要,主要开展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是随着项目工作的深入,通过对新仪器使用的调试、参数的设置,继续加深了广大职工对新仪器性能和工作环境的认识,操作更加熟练、规范。

二是根据新仪器使用和测验断面变化情况继续开展水文试验分析工作,先后完成了《新寨水文站中泓浮标系数分析报告》、《新寨水文站单样取样位置分析报告》。

三是在收集水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河流特性、测验河段控制情况等,先后编制完成了《上村水文站2014年水文监测分析技术报告》、《玉树水文分局三江源生态监测水资源监测报告(2014年度) 》,报告内容涉及测站基本情况、水资源监测情况、仪器设备保管维护情况、安全生产情况及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

5 水文资料整理与整编

5.1水文资料整理

为保证所收集水文资料的质量和完整性,一年来各巡测队(测站)严格执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水文原始资料必须现场做到一作两校,即初做、一校、二校;(2)做好“四随”工作,即随测、随算、随整理和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当发现有明显测量错误时应进行复测;(3)根据项目类别、月份进行水文特征值的统计、装订成册,做到资料的日清月结;(4)指定专人负责水文资料的保存和管理,建立资料保管交接记录制度,设立“三江源”巡测资料存放专柜。

5.2水文资料整编

水文资料整编分为在站整编、分局资料审查、省局资料复审、资料汇编等4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水位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考证水尺零点高程,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水位过程线,数据整理,整编逐日平均水位表,单站合理性检查,编制水位资料整编说明表。

◆流量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编制实测流量成果表和实测大断面成果表,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和检验,数据整理,整编逐日平均流量表及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单站合理性检查,编制河道流量资料整编说明表。其中定线和推流为两个重要环节,各站根据实测的流量资料率定与其关系密切的水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定线,畅流期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法推流整编,冰期水位流量关系受冰情影响严重,主要采用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推流。

◆悬移质输沙率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编制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绘制单断沙关系曲线,关系曲线的分析与检验,数据整理,整编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逐日平均含沙量表和洪水要素摘录表,绘制瞬时或逐日单沙过程线,单站合理性检查,编制悬移质输沙率资料整编说明表。其中定线和推沙为两个重要环节,各站主要采用单断沙关系曲线法和近似法进行整编。

◆降水量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数据整理,整编逐日降水量表和降水量摘录表,单站合理性检查,编制降水量资料整编说明表。

◆蒸发量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数据整理,整编逐日蒸发量表,合理性检查。

◆冰情资料整编工作包括:数据整理,编制冰情统计表、冰情摘录表,合理性检查。

◆水温、气温资料整编工作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数据整理,整编逐日水温、气温表,合理性检查。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按照《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SL460-2009)及有关技术要求进行,采用南方片水文资料整编2.0版软件进行整编。各巡测队(测站)于2014年10月开始进行在站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于当年12月初参加分局资料审查,次年1-2月参加省局组织的资料复审。通过在站整编、审查、复审等阶段工作,一是全面校核各站原始记载资料、各类考证表等;二是确定整编定线方法,使所确定的水位流量关系线、单断沙关系线均符合本站测站特性,并与历年线趋势基本一致,其符号检验、适线检验、偏离数值检验和系统误差、标准差计算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延长均未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变幅的30%,低水延长未超过10%;单断沙关系曲线均在0.93~1.07之间,高沙延长未超过当年最大单沙50%;三是编制完成整编说明书、绘制各类综合图及单站合理性检查等;四是做到整编成果项目完整、图表齐全、考证清楚、定线合理、资料可靠、方法正确、说明完备、规格统一、数字准确、符号无误,错误率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的有关要求。各站流量整编推流方法见表5-1、整编确定的各站单断沙系数见表5-2,各要素整编成果见表5-3~表5-10。

 

 

 

表5-1    青海省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流量整编推流方法表

站名

畅流期定线推流方法

主要曲线标准差(%)

冰期推流方法

沱沱河

临时曲线法

1.2~1.6

 

直门达

单一曲线法

1.6

 

新寨

临时曲线法

4.0 

 

班玛

临时曲线法

1.8~3.6

 

上村

临时曲线法

4.8~5.0 

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

同仁

单一曲线法

2.2

 

香达(四)

临时曲线法

7.5

 

下拉秀

临时曲线法

 

 

隆宝滩

单一线法

1.6

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

雁石坪

单一曲线法

 3.0

水力学法

表5-2    青海省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输沙率整编推沙方法表

站  名

整编方法

单断沙关系系数

标准差(%)

沱沱河

实测单沙过程线法

1.00

 

直门达

单断沙关系曲线法

1.00

2.0

新  寨

单断沙关系曲线法

1.00

3.2

上  村

实测单沙过程线法

1.00

 

同  仁

单断沙关系曲线法

1.00

5.5

 


表5-3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水位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  名

月平均水位(m)

年平均

水位(m)

年最高

水位(m)

发生日期

年最低

水位(m)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4527.41

4527.59

4527.81

4527.87

4527.94

4527.45

 

 

4528.45

8

6

(4527.27)

10

31

汛期站,空

白为停测

直门达

3523.83

3523.81

3523.87

3524.17

3524.43

3525.23

3526.14

3527.09

3527.61

3525.70

3524.57

3523.98

3525.04

3529.20

8

13

3523.76

2

4

 

雁石坪

 

 

 

 

 

4.50

5.00

5.44

5.45

4.64

 

 

6.57

8

10

(4.19)

6

1

汛期站,空

白为停测

隆宝滩

连底冻

连底冻

部分连底冻

77.38

77.58

77.58

77.68

77.77

77.68

部分连底冻

77.83

9

17

连底冻

1

1

 

新  寨

3654.94

3654.94

3654.94

3654.90

3655.12

3655.37

3655.18

3655.29

3655.33

3655.12

3654.94

3654.89

3655.08

3655.66

6

22

3654.70

4

7

 

班  玛

95.73

95.69

95.72

95.91

95.95

96.13

96.03

96.00

96.10

95.94

95.70

95.56

95.87

96.34

6

13

95.51

12

17

 

香达(四)

43.60

43.56

43.58

43.71

44.00

44.70

44.78

45.02

44.92

44.37

43.97

43.72

44.16

45.86 

6

26

43.45

3

11

 

下拉秀

16.77

16.76

16.78

16.93

17.20

17.65

17.59

17.82

17.86

17.41

17.19

17.16

17.26

18.54

8

21

16.55

7

5

上游有电站调节

上  村

17.22

17.20

17.10

17.14

17.05

17.19

17.12

17.31

17.36

17.25

17.19

17.25

17.20

17.82

7

8

16.57

7

18

 

同  仁

2459.89

2459.86

2459.98

2460.14

2460.08

2460.22

2460.39

2460.34

2460.38

2460.32

2460.19

2460.04

2460.15

2461.43 

7

8

2459.85

2

3

 

 

 

      表5-4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流量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平均流量(m3/s)

年平均流量(m3/s)

年径流量(108m3)

年径流深度(mm)

年径流模数(10-3m3/s.km2)

年最大流量(m3/s)

发生日期

年最小流量(m3/s)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17.2

48.4

116  

170  

199  

53.2

 

 

(15.97)

100.3

3.18

443

8

6

(11.7)

5

19

汛期站,空

白为停测

直门达

72.4

67.7

80.7

158  

239  

612  

1050  

1620  

1940  

810  

294  

107  

590

186.2

135.2

4.28

2960

8

13

59.5

2

4

 

雁石坪

10.5

10.8

11.3

13.6

16.0

29.3 

76.8 

153   

151   

33.9 

14.6

10.1

44.5

(14.04)

309.4

9.81

412

8

10

(7.71)

6

1

1-4、11-12值采用水力学方法计算所得

隆宝滩

0   

0   

1.62

2.64

1.39

4.58

3.93

6.36

8.95

6.11

2.58

0.542

3.24

1.020

225.7

7.17

11.3

9

17

0

1

1

 

 

12.9 

12.5 

12.6 

11.3 

28.2 

61.9 

48.3 

61.5 

66.1 

41.0 

24.5 

20.3 

33.5

10.57

460.0

14.6

115

6

22

1.74

4

7

 

 

8.45

5.89

8.03

22.6 

31.4 

94.3 

74.5 

70.5 

88.6 

59.8 

27.2 

15.5 

42.4

13.36

308.0

9.78

144

6

13

3.88

1

28

 

香达(四)

23.3

21.0

22.3

32.6

85.7

371  

375  

512  

450  

220  

105  

57.7

190

60.07

354.2

11.2

1070

6

26

16.4

3

11

 

下拉秀

15.2

14.4

15.6

23.8

45.0

116  

94.1

133  

144  

67.3

36.9

24.3

61.0

19.23

466.2

14.8

283

8

21

7.00

7

5

上游有电站调节

 

4.21

4.23

2.30

2.96

1.57

7.02

21.4 

21.6 

20.0 

10.1 

4.16

3.31

8.61

2.715

99.8

7

9

1.17

4

2

径流量系渠道之和

 

3.69

3.18

6.50

12.8 

10.0 

18.2 

31.8 

25.6 

29.6 

24.2 

15.7 

8.08

15.8 

4.996

176.4

5.58

167

7

8

3.02

2

3

 

 

 

 

 

 

    表5-5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输沙率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平均输沙率(kg/s)

年平均输沙率(kg/s)

年输沙量(104t)

年输沙模数(t/km2)

年最大日平均输沙率(kg/s)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4.30

26.0 

137   

268   

141   

4.55

 

 

(154)

96.7

2120

8

6

汛期站,空白为停测

直门达

0   

0   

1.06

13.1 

37.2 

551   

937   

2430   

1370   

163   

1.61

0   

461

1460

106

12400

8

13

 

 

0   

0   

0.256

1.69

2.52

9.46

2.06

3.37

2.83

0.070

0   

0   

1.85

5.84

25.4

43.1

6

22

 

 

0   

0   

0.155

0.305

0.114

3.78

75.8 

26.7 

8.59

0.156

0   

0   

9.79

30.9

77.7

619

7

22

 

 

0.398

0.108

2.97

7.44

2.57

12.4 

110   

5.69

13.0 

1.14

1.09

1.13

13.3

42.0

148

1980

7

8

 

 

 

表5-6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含沙量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平均含沙量(kg/m3)

年平均含沙量(kg/m3)

年平均输沙率(kg/s)

年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

发生日期

年最小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0.250

0.537

1.18

1.58

0.709

0.086

 

 

6.96

8

6

0.032

10

24

汛期站,空白为停测

直门达

0   

0   

0.013

0.083

0.156

0.900

0.892

1.50

0.706

0.201

0.005

0   

0.781

461

4.71

8

13

0

1

1

 

新  寨

0   

0   

0.020

0.150

0.089

0.153

0.043

0.055

0.043

0.002

0   

0   

0.055

1.85

0.812

4

4

0

1

1

 

上  村

0   

0   

0.067

0.103

0.073

0.538

3.54

1.24

0.430

0.015

0   

0   

1.14

9.79

10.1

7

8

0

1

1

 

同  仁

0.108

0.034

0.457

0.581

0.257

0.681

3.46

0.222

0.439

0.047

0.069

0.140

0.842

13.3

23.1

7

8

0.003

1

1

 

 

 

 

 

表5-7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降水量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

(mm)

降水日数()

一日最大降水

(mm)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7.6

79.5

97.6

117.5

89.7

10.6

 

 

(402.5)

(83)

28.1

9

6

汛期站,空白为停测

直门达

0.8

3.5

14.3

34.5

87.4

164.7

63.4

146.3

137.5

14.6

0

8.5

675.5

150

25.6

8

30

 

 

0.2

3.9

17.2

28.1

80.6

169.1

66.4

135.6

123.3

16.2

0.3

5.9

646.8

149

19.7

6

13

 

 

1.8

15.3

17.4

34.0

108.1

219.1

74.6

148.4

124.1

21.8

0

2.1

766.7

155

35.2

8

7

 

 

0

0

0

21.6

8.9

48.4

94.2

59.8

69.2

20.9

0

0

323.0

85

47.3

7

7

 

 

0

5.0

5.8

49.2

24.7

94.4

60.3

92.7

56.9

33.9

0.5

0

423.4

107

18.1

6

27

 

 

    表5-8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蒸发量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蒸发量(mm)

年蒸发量

(mm)

年最大蒸发

量(mm)

发生日期

年最小蒸发量(mm)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207.3

164.0

180.8

133.0

98.4

89.4

 

 

(872.9)

10.9

6

2

(0.3)

6

14

汛期站,空白为停测

直门达

42.4

53.8

72.1

94.1

109.7

89.6

116.4

100.9

65.2

63.6

60.6

42.1

910.5

6.2

6

7

0.4

10

18

 

 

40.2

45.6

63.0

97.7

102.0

85.2

90.6

77.4

61.7

65.7

53.1

33.1

815.3

7.7

5

2

0.2

5

29

 

班玛

31.7

39.3

58.4

94.7

109.5

86.0

118.9

89.4

68.3

58.9

45.7

27.9

828.7

6.8

7

22

0.0

3

20

 

 

32.8

49.0

97.3

105.9

130.0

82.6

96.8

87.7

83.9

62.5

45.9

26.8

901.2

6.8

5

1

0.6

6

27

 

 

16.7

20.8

48.3

58.9

71.1

71.6

80.6

58.2

39.3

30.8

14.7

10.7

521.7

5.0

6

1

0.3

4

1

 

 

 

    表5-9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气温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

年最高气温(℃)

发生日期

年最低气温(℃)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5.0

1.5

5.0

3.0

0.5

-6.5

 

 

 

8.0

7

20

-12.0

10

31

汛期站,空白为停测

直门达

-11.0

-7.5

-3.5

0.5

4.5

8.0

10.0

9.5

7.5

1.0

-5.5

-9.5

0.5

14.5

7

20

-17.5

1

13

 

 

-12.0

-11.0

-4.0

0.5

4.5

8.5

10.0

8.5

6.5

0.0

-6.5

-11.0

-0.5

14.5

7

21

-19.5

1

5

 

 

-12.5

-7.0

-1.5

4.0

7.5

12.0

13.5

11.5

9.0

3.0

-4.5

-11.5

2.0

18.5

7

7

-17.5

1

13

 

 

表5-10                   2014年各水资源监测站水温月年整编成果表

站名

月平均水温(℃)

年平均水温(℃)

年最高水温(℃)

发生日期

年最低水温(℃)

发生日期

附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沱沱河

 

 

 

 

0.9

5.1

8.2

7.8

5.2

0.4

 

 

 

10.2

8

2

0.0

5

1

汛期站

直门达

0.0

0.0

0.7

2.8

8.8

11.6

14.4

13.4

10.9

6.1

0.9

0.0

5.8

16.1

8

3

0.0

1

1

 

 

0.0

0.0

0.7

4.1

6.5

10.7

12.0

10.5

9.2

5.1

0.1

0.0

4.9

16.6

7

20

0.0

1

1

 

 

0.0

0.0

0.6

5.6

8.8

12.0

13.0

12.7

10.4

6.1

1.0

0.0

5.8

16.0

8

2

0.0

1

1

 

 


6 监测成果评

一年来,在广大水文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高寒缺氧、劳动强度大等困难,规范工作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测站任务书和规范的要求,全面完成了三江源区10个测站61站年水文资料的收集。

从实测资料看,水位测次符合河流特性和水位涨落变化;虽然各站测验断面河床组成及断面控制情况不同,其断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但各站流量测次均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流量级,未发生缺测漏测现象,满足定线推流的精度要求;泥沙测次合理布设在流量、泥沙级的转折处,无出现漏测现象;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水过程线清晰、无断线,降水人工摘录统计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异常降水过程记录线分析合理;蒸发观测资料均符合规范要求,附注说明完备。

监测成果经过了在站整编、审查、复审等工作程序,做到整编成果项目完整、图表齐全、考证清楚、定线合理、资料可靠、方法正确、说明完备、规格统一、数字准确、符号无误,其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各站逐日水流沙过程线、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进行套绘分析,各站水流沙过程线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蒸发观测未发现异常趋势现象。经上述分析,认为三江源2013年度水资源监测资料成果满足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水资源评价需要的精度。各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见图6-1~6-10,各水资源监测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见图6-11~6-16。

图6-1  2014年沱沱河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2   2014年直门达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3  2014年新寨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4    2014年隆宝滩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过程线

图6-5    2014年下拉秀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过程线

 

图6-6    2014年香达(四)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过程线

图6-7     2014年雁石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过程线

 

图6-8   2014年同仁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9  2014年上村站逐日平均流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10   2014年班玛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11    2014年沱沱河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图6-12  2014年直门达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图6-13   2014年新寨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图6-14    2013年班玛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图6-15   2014年上村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图6-16    2014年同仁站逐月降水蒸发柱状图

7 总结与建议

一、经验总结

我省地域辽阔,水系众多,大部分地区海拔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省水文站网发展,是水文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2005年自三江源水生态监测项目的启动,2007年我局在原有站网的基础上新建了4处水文站,填补了我省澜沧江流域等水系、河流上水文监测的空白,极大地弥补了偏远地区水文资料的不足。通过五年来的水文巡测工作,积累总结了如下经验:

1、创新管理模式,开展水文巡测。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水文部门的站网建设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进行调整和增设。但由于我省地域条件、监测方式和投入经费的限制,多年来,水文站网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近年来,通过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中4个巡测站和2巡测队的运行情况看,实行“站队结合”管理模式,适时开展水文巡测,可以极大地改善我省站网不足、测验方式单一、资料收集范围较小的现状,是我省偏远、高寒地区开展水文活动的有效途径。

2、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开展水文巡测必须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硬件支撑,通过先进的监测仪器实现部分水文要素的长期自记,尽可能减少人工驻守监测。如:采用自记水位计实现水位数据的长期自动记录,走航式ADCP测流极大地提高测洪能力,并改变了长期依赖缆道等过河设施测流,减少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经费的投入。

3、加强培训,引进人才。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水文监测中的投入使用,对我们水文职工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通过培训使水文职工能够熟练掌握新仪器的性能,达到会使用、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的技术能力,使先进的仪器真正能够在水文监测中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人才来带动新仪器、新技术的引进。

4、严格资料整编。由于水文资料多,项目齐全,通过资料在站整编、分局审查及省局资料复审等程序,一是提高了年度水文资料的质量,为三江源生态监测阶段实施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对资料存在问题的集中审查、交流、讨论,使广大职工水文整编技术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三是通过对不同整编内容的接触,拓宽了业务知识面,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职工进步明显。

5、落实责任,规范管理。我局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资金建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及资金安全运行,使我局参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另外,通过年度水资源监测组织实施方案、监测评价报告及汇报材料的编写,提高了参与编写人员的编写能力,为今后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

二、问题及建议

1、由于水文行业工作性质决定,水文站大多设在远离村镇的深山峡谷,交通闭塞,职工生活条件艰苦。源区内多个水文站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严重缺氧,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受前期水资源能力建设投资经费限制,源区内各驻测站测流设施主要以手动水文缆车、投放浮标为主,水位以人工观读为主,存在着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过大、不利于安全等因素。建议在三江源二期加大对这部分站监测能力的建设,以提高水文资料监测的工作效率,解放一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弥补三江源站点稀、资料不足的问题。

2、由于三江源地区水文站点多、分布广,交通及日常生活极为不便,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新仪器、新技术的掌握也不全面。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并加强与先进省区的技术交流,在提高职工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先进仪器设备的作用。

3、三江源水资源监测设备大多数是2007年之前购置,如:照相机、摄相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及水文巡测车辆、ADCP测流仪、电波流速仪、户外装备等巡测设备,运行至今已有7个年头,由于当时配置相对较低,加之设备老化和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致使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或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随着三江源二期工程的实施,考虑到部分设备已接近报废年限,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对部分设备进行更换升级。

 


附图1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点示意图

附表1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一览表

序号

流域

水系

河流

流入何处

站码

站名

站别

监测项目

站址

坐标

集水面积(km2)

设站年份

领导机关

附注

水位

流量

泥沙

降水

蒸发

水温

冰情

水质

地下水

东经 

北 纬 

° ′ ″ 

° ′ ″

1

长江

长江干流

沱沱河

通天河

60100500

沱沱河

水文

1

1

1

1

1

1

1

1

1

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沱沱河大桥

922700

341300

15924

195806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2

长江

长江干流

通天河

金沙江

60100700

直门达

水文

1

1

1

1

1

1

1

 

1

青海省称多县歇武乡直门达村

971300

330200

137704

195607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978年开始监测水质

3

长江

金沙江上段

布曲

当曲

60201000

雁石坪

巡测

1

1

 

 

 

 

 

1

 

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雁石坪

920400

333700

4538

195909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

长江

金沙江上段

巴塘河

通天河

60201500

新寨

水文

1

1

1

1

1

 

1

1

 

青海省玉树县结古乡新寨

970300

330100

2298

195905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原站名玉树站

5

长江

金沙江上段

益曲

通天河

60201470

隆宝滩

巡测

1

1

 

 

 

 

 

1

 

青海省玉树县隆宝镇马科达

962520

331733

452

200701

 

 

6

长江

岷沱江区

玛柯河

足木足河

60607550

班玛

水文

1

1

 

1

1

 

1

1

 

青海省班玛县赛来塘镇

1004500

325600

4326

199905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7

藏南滇西河流

澜沧江

扎曲

澜沧江

90202000

香达(四)

巡测

1

1

 

 

 

 

 

1

 

青海省囊谦县香达镇

962708

321849

16959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8

藏南滇西河流

澜沧江

子曲

扎曲

90202800

下拉秀

巡测

1

1

 

 

 

 

 

1

 

青海省玉树县下拉秀乡嘎玛村

963319

323753

4125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9

黄河

黄河上游区上段

大河坝河

黄河

40201500

上村

水文

1

1

1

1

1

1

1

1

 

青海兴海县唐乃亥乡上村

1000800

353000

3977

198001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0

黄河

黄河上游区上段

隆务河

黄河

40202700

同仁

水文

1

1

1

1

1

1

1

1

1

青海同仁县铁吾村

1020100

353100

2832

195705

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附表2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表


附表3  三江源水资源监测主要工作任务及责任人一览表

工作类别

主要工作

责任人及成员

总负责

项目资金使用及技术报告审定

严  鹏

项目的协调、沟通与技术报告审定

李其江 朱海涛

基础工作

编制水资源监测实施方案

唐洪波 何灼伦

编制巡测站(队)仪器设备配置方案、仪器设备选型及采购、仪器设备安装调试

张建海 周学斌

工程设计及施工

张建海

监测体系建设(如人员培训等)

唐洪波 何灼伦

水资源监测工作

现有驻测站、巡测站监测工作技术指导

唐洪波

沱沱河站水资源监测

叶虎林

直门达站水资源监测

祁海峰

班玛站水资源监测

李伟民

新寨站水资源监测

云金召

上村站水资源监测

王军农

同仁站水资源监测

 

雁石坪巡测站水资源监测

 

香达巡测站水资源监测

李光录

下拉秀巡测站水资源监测

李光录

隆宝滩巡测站水资源监测

李光录

水环境监测

三江源区水环境监测

崔玉香 余辉音

水资源信息传输处理

水资源信息传输、处理

陈 强 李德靖

分析评价

水文资料在站整编、审查、复审

唐洪波、王秀莲

水文资料复查

唐洪波 王秀莲

水资源监测评价分析报告的编制

陈育斌 何灼伦

财务管理

资金使用、支付

王 炜 李 英

 


附表4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观测项目和测验设施情况表

流域

河名

站名

测验设施情况及测验方式

水位

流量

含沙量

输沙率

降水

蒸发

1

黄河

隆务河

同仁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全年驻测。缆车。

人工观测。横式采样器

缆车,横式采样器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黄河

大河坝河

上村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全年驻测。缆车。

人工观测。横式采样器

缆车,横式采样器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3

长江

沱沱河

沱沱河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汛期驻测,桥测。

人工观测。横式采样器

缆车,横式采样器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4

长江

通天河

直门达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全年驻测。缆道、吊船。

人工观测。横式采样器

缆道,横式采样器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5

长江

巴塘河

新寨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全年驻测。缆道、吊箱。

人工观测。横式采样器

缆道,横式采样器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6

长江

玛柯河

班玛

人工观测。直立式水尺

全年驻测。缆车、吊箱。

人工及自记。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

人工观测。E601、20CM蒸发器。

7

长江

布曲

雁石坪

自记水位。气泡式自记水位计、直立式水尺。

汛期巡测,桥测。

8

长江

益曲

隆宝滩

自记水位。气泡式自记水位计、直立式水尺。

全年巡测,涉水。

9

澜沧江

扎曲

香达(四)

自记水位。气泡式自记水位计、直立式水尺。

全年巡测,ADCP流速剖面仪测流。

10

澜沧江

子曲

下拉秀

自记水位。气泡式自记水位计、直立式水尺。

全年巡测,缆车。


 


第二部分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工程生态监测项目水资源评价报告

2014年度)

 

 

审    定:  严  鹏

 

审    核:  李其江    朱海涛

 

校    核: 张建海    段水强    杨翠玲

 

项目负责:  薛建军

 

编    写:  薛建军    杜嘉妮    胡海静

            孙永寿    刘希胜    王有巍

            杨翠玲    张静萍    刘  弢

 

 

 

 

 

目   录

第一章  

1.1项目背景

1.2评价依据

1.3 评价指标

第二章 评价分区

2.1分区原则

2.2评价范围

2.3评价分区

第三章  降水量和蒸发量

3.1降水量

3.2蒸发量

第四章 地表水资源量

4.1评价方法

4.2径流资料的还原计算

4.3径流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4.4河川径流的分布特点

4.5地表水资源量

4.6出入境水量

4.7 径流系数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量

5.1评价方法

5.2河川基流量

5.3地下水资源量

5.4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第六章 水资源总量

6.1评价方法

6.2水资源总量

第七章 水资源质量

7.1水资源质量评价

7.2河流泥沙

第八章 主要控制断面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8.1枯水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8.2河流泥沙变化趋势分析

8.3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第九章     


第一章 综  述

1.1项目背景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项目(简称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于2005年启动,由省环保厅牵头,会同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厅、气象局共同实施,完成年度生态监测报告的编制任务。

根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总体实施方案》、《青海省三江源区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评估技术规定》、《三江源水资源监测技术规定》、《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14年度生态监测项目组织实施方案(代作业设计)》的规定和要求,我局完成了2014年度水资源监测及评价工作,形成《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项目水资源评价报告》。

1.2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0

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5)《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

6)《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2004.6

1.2.2技术标准

1)《水资源评价导则》(SL/T 238-1999

2)《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95-2007

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分析计算规范》 (SL278-2002

4)《青海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2.10

5)《三江源水资源监测技术规定》,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6

1.2.3项目依据

1)《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2005.1

2)《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总体实施方案》(青工咨方案[2006]023号),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6.6

3)《三江源区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评估技术规定》,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2006.5

4)《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14年度生态监测项目组织实施方案(代作业设计)》,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14

1.3 评价指标

降水、蒸发、泥沙、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水质,共七项。

 


 

 

 

 

 

 

 

 

 

 

 

 

 

 

 

 

 

 

 

 

1 青海三江源区水文、气象站点分布图


第二章 评价分区

2.1分区原则

在全国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的基础上,结合青海三江源区(以下简称三江源区)的特点,考虑供需系统和行政区域,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适应水资源评价,能基本反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差别。

2.2评价范围

三江源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的南部,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提供了丰沛的淡水资源。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州的16个县市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

国务院批准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三江源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18个相对独立的核心区及周边的缓冲区、实验区组成,与水资源分区不对应,考虑到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应保持水资源分区的完整性,最终确定三江源区水资源评价面积为29.6318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1.5%。其中,黄河源区(自然保护区,下同)面积10.0928km2,占源区面积的34.1 %;长江源区(自然保护区,下同)面积15.8392km2,占源区面积的53.4%;澜沧江源区(自然保护区,下同)面积3.6998km2,占源区面积的12.5%,其范围较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较三江源区(不包括西部羌塘高原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略小。

2.3评价分区

由于区内水文、气象站点稀少,资料欠缺,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通过水文、气象站点实测资料绘制等值线,经过等值线合理性检查,量算区域降水和地表水资源量,成果能够满足州级行政区等较大尺度的精度要求。因此评价分区按照水资源三级区套州(地)进行了分区。按流域划分,三江源一级分区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诸河;二级分区黄河流域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长江流域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西南诸河分为澜沧江流域一个二级区;三级分区黄河流域分为河源至玛曲、玛曲至龙羊峡、龙羊峡至兰州,长江流域分为通天河、直门达至石鼓、雅砻江、大渡河,西南诸河分为沘江口以上一个三级区。其中龙羊峡至兰州区只包括大夏河、洮河、隆务河在三江源区内的源头部分。

按行政划分,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三江源区水资源分区见表1

三江源区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行政区

计算面积(km2)

黄河流域

合  计

 

100928

龙羊峡以上

河源至玛曲

玉树州

12547

果洛州

49965

小计

62512

玛曲至龙羊峡

果洛州

9543

黄南州

9406

海南州

14132

小计

33081

龙羊峡至兰州

龙羊峡至兰州

黄南州

5335

长江流域

合  计

 

158392

金沙江石鼓以上

通天河

唐古拉山镇

31390

玉树州

106314

小计

137704

直门达至石鼓

玉树州

4246

金沙江石鼓以下

雅砻江

果洛州

2622

玉树州

4172

小计

6794

岷沱江

大渡河

果洛州

9648

西南诸河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玉树州

36998

合计

296318

注:面积为三江源区水资源量评价面积。


第三章  降水量和蒸发量

3.1降水量

3.1.1评价方法

本次降水量评价工作共收集到10处水文站、20处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的降水资料均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相对均匀。

根据三江源区降水的主要成因,水汽的来源,冷暖锋面的活动情况,结合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依据年度雨量观测资料,绘制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高值区、低值区的分布与降水形成的条件吻合,等值线合理。利用Arcgis软件,建立流域套行政分区的一、二、三级分区图层,根据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图,采用Topology工具计算分区面降水量。

3.1.2降水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2014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92%13月与1012月降水总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832.3%,形成干湿季分明的特点。代表站中,沱沱河气象站、直门达水文站、达日气象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21.728.2%;新寨水文站、玛多气象、同仁水文站、囊谦气象站、杂多气象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2.337.1%;上村水文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29.2%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所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受地形、气流的影响,一般降水量大的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相对均匀,降水量小的地区,降水量较为集中除达日气象站出现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其余站点均出现在69月,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992%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过程见图2,各站点降水量月分配见表2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与多年平均(19562000系列,下同)比较,长江流域沱沱河气象站、直门达水文站、新寨水文站分别增加了81.2%31.6%34.8%;黄河流域玛多气象站、达日气象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较多年平均增加了16.1%16.6%15.7%5.5%;澜沧江流域囊谦气象站、杂多气象站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分别增加了5.4%29.6%三江源区各个代表站2014年、多年平均、2004—2014降水量结果见表3

 

2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柱状图

 

 

 


2                            三江源区2014年各站点降水量月分配表

站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降水

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mm)

月份

降水

沱沱河

气象站 

mm

0

1.5

1.1

1.3

10.5

78.9

112.5

126.3

99.3

11.4

5.4

5.2

453.4

69

417

%

0.0

0.3

0.2

0.3

2.3

17.4

24.8

27.9

21.9

2.5

1.2

1.1

100.0

92

直门达

水文站 

mm

0.8

3.5

14.3

34.5

87.4

164.7

63.4

146.3

137.5

14.6

0

8.5

675.5

69

511.9

%

0.12

0.52

2.12

5.11

12.94

24.38

9.39

21.66

20.36

2.16

0.00

1.26

100

75.8

新  寨

水文站 

mm

0.2

3.9

17.2

28.1

80.6

169.1

66.4

135.6

123.3

16.2

0.3

5.9

646.8

69

494.4

%

0.03

0.60

2.66

4.34

12.46

26.14

10.27

20.96

19.06

2.50

0.05

0.91

100

76.4

玛  多

气象站 

mm

1.6

4.5

7.1

19.2

29.9

81.1

67.4

57

63.3

26.8

1.5

2.6

362

69

268.8

%

0.44

1.2

2.0

5.3

8.3

22.4

18.6

15.7

17.5

7.4

0.41

0.72

100

74.3

达  日

气象站

mm

6.1

18.1

39.4

34.1

75.9

115.2

59.1

178.8

73.3

22.3

3.3

8.3

633.9

58

429

%

0.96

2.9

6.2

5.4

12.0

18.2

9.3

28.2

11.6

3.5

0.52

1.3

100.0

67.7

上  村

水文站 

mm

0

0

0

21.6

8.9

48.4

94.2

59.8

69.2

20.9

0

0

323.0

69

271.6

%

0

0

0

6.69

2.76

14.98

29.16

18.51

21.42

6.47

0

0

100

84.1

同  仁

水文站 

mm

0

5.0

5.8

49.2

24.7

94.4

60.3

92.7

56.9

33.9

0.5

0

423.4

69

304.3

%

0

1.18

1.37

11.62

5.83

22.30

14.24

21.89

13.44

8.01

0.12

0

100.0

71.9

囊  谦

气象站 

mm

1

1.4

3

11.7

42.4

172.3

56.8

155.2

80.6

15.2

2.4

11.6

553.6

69

464.9

%

0.18

0.25

0.54

2.1

7.7

31.1

10.3

28.0

14.6

2.7

0.43

2.10

100.0

84

杂  多

气象站 

mm

6.3

23.5

7.9

9.2

34.1

215.1

82.8

179.2

94.2

14.7

1.9

11.6

680.5

69

571.3

%

0.93

3.5

1.2

1.4

5.0

31.6

12.2

26.3

13.8

2.2

0.28

1.7

100.0

84


3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水文站降水量表

水资源区

站点

年降水量(mm)

较多年均值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

多年

平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长江

沱沱河气象站

453.4

250.2

281.3

395.8

240.1

351.9

330.5

503.0

331.7

382.3

333.6

274.6

81.2

61.2

14.6

88.8

28.8

37.2

-9.9

36.7

18.6

35.9

65.1

直门达水文站

675.5

513.2

443.4

608.5

394.9

395.9

518.4

611.7

394.9

541.9

550.9

463.9

31.6

52.3

11.0

71.1

70.6

30.3

10.4

71.1

24.7

22.6

45.6

新  寨

水文站

646.8

480.0

435.6

573.5

360.8

402.5

488.8

607.8

426.9

486.7

585.0

461.9

34.8

48.5

12.8

79.3

60.7

32.3

6.4

51.5

32.9

10.6

40.0

黄河

玛  多

气象站

362.0

311.9

331.8

394.9

328.0

428.9

283.2

474.9

332.2

385.3

419.6

311.6

16.1

9.1

-8.3

10.4

-15.6

27.8

-23.8

9.0

-6.0

-13.7

16.2

达  日

气象站

633.9

543.8

591.0

630.7

466.2

658.9

623.1

602.3

571.2

561.2

643.9

585.0

16.6

7.3

0.5

36.0

-3.8

1.7

5.2

11.0

13.0

-1.6

8.4

上  村

水文站

323.0

279.2

239.5

325.1

244.6

297.4

365.7

405.7

293.5

294.6

362.1

293.1

15.7

34.9

-0.6

32.1

8.6

-11.7

-20.4

10.1

9.6

-10.8

10.2

同  仁

水文站

423.4

401.5

469.9

491.1

384.7

551.1

502.1

441.9

439.9

379.6

466.6

361.5

5.5

-9.9

-13.8

10.1

-23.2

-15.7

-4.2

-3.8

11.5

-9.3

17.1

澜沧江

囊  谦

气象站

553.6

525.2

491.3

635.0

552.4

575.6

585.9

562.4

564.1

491.3

683.5

508.8

5.4

12.7

-12.8

0.2

-3.8

-5.5

-1.6

-1.9

12.7

-19.0

8.8

杂  多

气象站

680.5

525.2

551.2

548.0

447.1

495.5

700.8

618.8

455.3

543.1

599.6

556.0

29.6

23.5

24.2

52.2

37.3

-2.9

10.0

49.5

25.3

13.5

22.4

 


3.1.3 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1.3.1平面分布

根据我国年降水量类型带的划分标准,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为十分湿润带,8001600mm为湿润带,400800mm为半湿润带,200400mm为干旱带,200mm以下为严重干旱带。多年平均情况下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可大体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地带:

黄河干流的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属于半湿润带;黄河干流兴海县的河谷地段及长江楚玛尔河一带年降水量较少,在300400mm之间,属于干旱带。

降水量年际之间存在差异,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相互过渡,并无明显的固定分界线。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降水量在面上的变化比较复杂,2014年三江源区东南部久治气象站年降水量最高,达到844.8mm,甘德气象站615.7mm,治多气象站516mm,西北部五道梁408.6mm,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从流域看,黄河流域年降水量为476.9mm,长江流域为501.2mm,澜沧江流域为627.6mm。从行政分区看,果洛州年降水量最大,为544.7mm,海南州降水量最小,为411.6mm2014年三江源区降水量等值线见图3。 

3.1.3.2垂直分布

三江源区地势高耸,山脉连绵,地形复杂。长江流域上游的通天河、澜沧江流域上游的扎曲和黄河上游即青南地区,水汽的输送由东南向西北,随海拔升高,水汽不断减少,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

 


 

 

 

 

 

 

 

 

 

 

 

 

 

 

 

3     2014年青海三江源区降水量等值线图


3.1.4 分区降水量

2014年三江源区年降水量508.7mm,折合水量1507.5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2.5%0.07%28.1%27.9%14.0%9.5%16.2%7.1%16.5%;与2009年、2012年比较,分别减少了7.0%2.3%。其中黄河流域2014年降水量476.9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3%,长江流域年降水量501.2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30.3%,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量627.6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27.0%2014年三江源分区降水量见表4

3.2蒸发量

3.2.1水面蒸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江源区的水面蒸发量其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相反,即年降水量大的地区蒸发量较小,年降水量小的地区蒸发量较大。降水形成以山体为中心的高值区,而蒸发量则与之相反,这主要与蒸发量的影响因素分布有关。水面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速、温度和饱和差,而饱和差又与温度有关。

三江源区属与高原大陆性气候,故水面蒸发量比较大。水面蒸发量大小的分布规律与降水相反,自东向西递增。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山区水面蒸发量小,平原和河谷水面蒸发量大。黄河上游达日至久治一带属于低值区,2014年蒸发量在600mm以下,长江、澜沧江、黄河上游兴海以下河谷地段及西北部,2014年蒸发量都在6001100mm之间。

3.2.2 水面蒸发量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201449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63.973.7%13月与1012月蒸发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26.336.1%;直门达水文站、新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蒸发量出现在5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47.053.3%,直门达站、新


4                                                         2014年三江源区降水量表

分区

计算面积

km2

年降水量

较多年均值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mm)

(108m3)

±%

±%

±%

±%

±%

±%

±%

±%

±%

±%

±%

黄河

河源至玛曲

62512

481.8

301.2

8.7

8.1

-97.4

20.0

-1.8

2.8

-10.5

8.7

-5.2

-13.8

5.0

玛曲至龙羊峡

33081

456.3

150.9

7.4

4.8

-95.9

13.7

-12.6

-10.7

-12.3

-2.7

-7.9

-17.3

0.6

龙羊峡至兰州

5335

548.1

29.24

9.0

17.1

-64.8

14.9

-11.8

-4.7

0.3

5.0

-4.3

-1.2

12.0

合计

100928

476.9

481.4

8.3

7.5

-98.5

17.6

-6.0

-2.3

-10.5

4.6

-6.0

-14.3

4.0

长江

通天河

137704

473.8

652.5

34.0

34.4

-94.4

35.1

27.8

20.4

-9.3

21.3

10.1

7.9

25.0

直门达至石鼓

4246

714.8

30.4

37.0

55.6

36.9

58.8

59.2

29.9

16.2

43.0

30.0

7.6

51.0

雅砻江

6794

626.1

42.54

17.5

17.2

4.26

49.1

23.3

12.0

-0.3

22.7

-0.7

-4.0

11.4

大渡河

9648

710.0

68.5

7.0

20.0

-0.15

23.5

9.3

9.2

0.9

12.7

-3.6

1.6

23.9

合计

158392

501.2

793.9

30.3

32.7

6.92

35.5

26.7

19.2

-7.3

21.3

8.8

6.6

25.0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36998

627.6

232.2

27.0

25.6

5.69

27.9

26.5

6.4

2.0

26.9

16.2

-2.1

18.4

玉树州

164277

495.3

813.7

26.6

22.7

1.37

28.3

22.9

11.1

-6.5

18.5

7.1

-2.5

19.8

果洛州

71778

544.7

391.0

7.1

12.1

-8.51

20.9

-1.5

2.4

-9.1

10.8

-3.3

-9.0

7.8

黄南州

14741

516.0

76.07

3.0

4.8

-7.74

7.9

-17.2

-12.5

-9.8

0.3

-15.1

-14.9

4.1

海南州

14132

411.6

58.17

20.7

11.2

-11.67

22.1

-5.5

-7.1

-13.5

-6.7

2.8

-15.5

3.8

唐古拉山镇

31390

537.1

168.6

58.0

79.7

31.62

67.0

53.3

49.5

-0.5

40.7

28.2

38.9

36.5

合计

296318

508.7

1507.5

21.9

22.5

1.37

28.1

14.0

9.5

-7.0

16.2

7.1

-2.3

16.5


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年内最大月蒸发量均出现在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13.013.8%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月分配见表5,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年内分配过程见图4。(E601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长江流域直门达站、新寨站较多年平均比较分别增加3.4%11.8%,黄河流域上村、同仁站较多年平均分别减少12.1%31.9%三江源区2014年与多年平均、2004年~2013年蒸发量对比情况见表6

5           2014年三江源区蒸发量代表站E601月分配表

站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蒸发总量

直门达

水文站

mm

42.4

53.8

72.1

94.1

109.7

89.6

116.4

100.9

65.2

63.6

60.6

42.1

910.5

%

4.66

5.91

7.92

10.33

12.05

9.84

12.78

11.08

7.16

6.99

6.66

4.62

100.0

新  寨

水文站

mm

40.2

45.6

63.0

97.7

102.0

85.2

90.6

77.4

61.7

65.7

53.1

33.1

815.3

%

4.93

5.59

7.73

11.98

12.51

10.45

11.11

9.49

7.57

8.06

6.51

4.06

100

上  村

水文站

mm

32.8

49.0

97.3

105.9

130.0

82.6

96.8

87.7

83.9

62.5

45.9

26.8

901.2

%

3.64

5.44

10.80

11.75

14.43

9.17

10.74

9.73

9.31

6.94

5.09

2.97

100

同  仁

水文站

mm

16.7

20.8

48.3

58.9

71.1

71.6

80.6

58.2

39.3

30.8

14.7

10.7

521.7

%

3.64

5.44

10.80

11.75

14.43

9.17

10.74

9.73

9.31

6.94

5.09

2.97

100

4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年内分配柱状图


 

 

6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E601)表

水资源

分区

站点

年蒸发量(mm)

较多年均值(±%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

多年

平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长江

流域

直门达

910.5

885.2

949.1

844.4

950.6

975.2

891.0

892.5

922.7

889.7

918.7

914.9

2.86

-4.07

7.83

-4.22

-6.63

2.19

2.02

-1.32

2.34

-0.89

-0.48

新寨

815.3

780.8

777.8

798.4

868.1

826.8

773.0

797.7

827.9

839.4

798.9

873.0

4.42

4.82

2.12

-6.08

-1.39

5.47

2.21

-1.52

-2.87

2.05

-6.61

黄河

流域

上村

901.2

1073

949

826.3

972.6

878.1

836.4

771.2

797.6

695.5

692.2

943.1

-16.01

-5.04

9.06

-7.34

2.63

7.75

16.86

12.99

29.58

30.19

-4.44

同仁

521.7

845.8

747.5

664.5

723.8

728.5

727.8

669.3

709

708.2

553.9

576.2

-38.32

-30.21

-21.49

-27.92

-28.39

-28.32

-22.05

-26.42

-26.33

-5.81

-9.46

 

 

 

 

 

 

 

 

 


第四章 地表水资源量

4.1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2014年青海省内水文站点、黄委水文站点资料19处以及源区周边站点作为参考,分析评价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三江源区地表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径流深的分布受到降水、坡向、高程、土壤等的影响。以降水为河川径流基本补给来源的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基本决定了径流深的分布,因此迎风坡为高径流区,而背风坡为少径流区,并且在同一地区随着流域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蒸发损失减少,在一定高程范围内径流深加大,山丘区径流量大于河谷平原区。

4.2径流资料的还原计算

天然河川径流是指河道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由于社会经济耗水和水利工程拦蓄、分洪、滞蓄洪等因素,许多水文站断面实测径流量,已不能真实反映该流域的天然来水量,为了使河川径流量计算结果能基本反映天然情况,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对黄河流域吉迈、玛曲、军功、唐乃亥及长江流域直门达水文站等5处受人类水资源源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相对较大的水文站实测流量进行了水量还原计算,使之能客观反映天然径流的变化规律。方法如下:

W天然=W 实测+W农灌+W工业+W生活±W引水±W库蓄±W分洪

式中:W天然——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

W 实测——水文站实测径流量

W农灌——农业灌溉耗水量

W工业——工业用水耗水量

W生活——城镇生活用水耗水量

W引水——跨流域引水量

W库蓄——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

W分洪——河道分洪水量

还原水量仅包括:农田灌溉、工业、生活耗水量、水库蓄水变量。在进行耗损水量还原计算时,工业耗水量还原主要采用典型调查、分析工业取水定额,根据历年工业产值计算工业取水量,并用耗损率计算工业耗水量;生活耗水量还原主要根据调查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饮用水和饲养牲畜用水定额,计算各自的用水量,按耗损率计算耗水量;农业灌溉耗水量还原,根据实际灌溉面积、毛灌溉定额、耗水率等资料进行估算。其它河流由于近十年平均用水耗损量小于同期平均实测径流量的5%,则不作水量的还原计算。2014年三江源控制站实测及天然月径流量见表7

4.3径流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内分配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季节性变化剧烈。

黄河干支流2014年径流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黄河沿站最大月径流出现在10月,唐乃亥站最大月径流出现在9月;最小月径流均出现在2月,主要控制站连续最大四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2.160.6%

长江径流主要集中在710月,其中沱沱河站径流受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连续最大四月径流占全年的径流量的比例高达87.1%;澜沧江径流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香达站连续最大四月径流占全年的径流量的比例达75.0%。各代表站最大月径流分别出现在810月,最大月径流占年径流的13.831.5%;最小月径流量大多出现2月。三江源区主要控制站径流量年内分配柱状图5

2014年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代表站的径流量较多年平均比较均偏多,黄河流域代表站大部分较多年平均偏少。

三江源区各代表站2014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20042013年径流对比分析,结果见表8


 

7

                    2014年三江源区控制站实测及天然径流量

                  单位:108m3

河名

站名

集水面积

(km2)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径流

连续最大四月径流

占全年的

百分比(%)

出现

月份

黄河

黄河沿

20930

实测

3535

3508

3616

5754

6026

5521

6187

5946

6324

9053

4510

5384

65364

42.1

710

天然

3535

3508

3616

5754

6026

5521

6187

5946

6324

9053

4510

5384

65364

42.1

黄河

唐乃亥

121972

实测

41247

37498

58389

88128

115707

247536

256859

281232

381024

273197

115862

71513

1968192

60.6

710

天然

41338

37582

58504

88320

116697

248597

258507

282767

382085

274204

116037

71606

1976244

60.6

沱沱河

沱沱河

15924

实测

156

69

100

1947

4607

12545

31069

45533

51581

14249

1187

473

163516

87.1

710

天然

156

69

100

1947

4607

12545

31069

45533

51581

14249

1187

473

163516

87.1

通天河

直门达

137704

实测

19392

16378

21615

40954

64014

158630

281232

433901

502848

216950

76205

28659

1860778

77.1

710

天然

19412

16395

21637

41009

64175

158862

281747

434404

503102

217086

76262

28685

1862776

77.1

巴塘河

新寨

2298

实测

3455

3024

3375

2929

7553

16044

12937

16472

17133

10981

6350

5437

105690

59.2

69

天然

3455

3024

3375

2929

7553

16044

12937

16472

17133

10981

6350

5437

105690

59.2

扎曲

香达

16959

实测

6241

5080

5973

8450

22954

96163

100440

137134

116640

58925

27216

15454

600670

75.0

69

天然

6241

5080

5973

8450

22954

96163

100440

137134

116640

58925

27216

15454

600670

75.0

子曲

下拉秀

4125

实测

4071

3484

4178

6169

12053

30067

25204

35623

37325

18026

9564

6509

192273

66.7

69

天然

4071

3484

4178

6169

12053

30067

25204

35623

37325

18026

9564

6509

192273

66.7


 

8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径流量对比分析表

水资源     分区

站点

年径流量(108m3)

较多年平均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

多年平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长江      

沱沱河

16.35

7.93

9.82

16.13

10.33

8.56

10.2

19.3

16.81

16.6

20.2

8.32

106.2

66.5

1.4

58.3

91.0

60.3

-15.3

-2.7

-1.5

-19.1

96.5

直门达

186.3

122.1

118.9

208

112.5

135.4

144.8

245.8

164.8

160.4

187.2

133.2

52.6

56.7

-10.4

65.6

37.6

28.7

-24.2

13.0

16.1

-0.5

39.9

新寨

10.6

7.768

6.744

9.967

6.011

5.375

7.34

8.52

8.01

7.55

9.674

8.02

36.5

57.2

6.4

76.3

97.2

44.4

24.4

32.3

40.4

9.6

32.2

黄河      

黄河沿

6.54

7.14

0.341

2.222

2.915

5.618

7.498

14.72

13.91

9.87

15.46

7.94

-8.4

1817.9

194.3

124.4

16.4

-12.8

-55.6

-53.0

-33.7

-57.7

-17.6

吉迈

43.84

39.83

23.98

53.76

31.81

48.29

48.54

77.5

51.53

43.1

60.39

44.27

10.1

82.8

-18.5

37.8

-9.2

-9.7

-43.4

-14.9

1.7

-27.4

-1.0

玛曲

157.5

145.1

106.9

181.9

101.8

131

113.1

179.2

128.7

147.5

194.4

128.5

8.5

47.3

-13.4

54.7

20.2

39.3

-12.1

22.4

6.8

-19.0

22.6

军功

175.0

179.2

125.8

219.7

120.1

154.5

135.3

212.4

168.6

182.4

239.2

162.9

-2.3

39.1

-20.3

45.7

13.3

29.3

-17.6

3.8

-4.1

-26.8

7.4

唐乃亥

197.6

198.6

151.3

255

141.3

189

174.6

247.2

197.7

212.4

285.1

194.7

-0.5

30.6

-22.5

39.8

4.6

13.2

-20.1

-0.1

-7.0

-30.7

1.5

上村

2.715

3.234

2.933

7.134

2.893

4.788

3.85

5.534

5.16

4.786

5.276

3.188

-16.0

-7.4

-61.9

-6.2

-43.3

-29.5

-50.9

-47.4

-43.3

-48.5

-14.8

同仁

4.996

4.44

4.234

5.999

3.925

6.169

4.772

6.313

4.562

5.736

6.113

4.182

12.5

18.0

-16.7

27.3

-19.0

4.7

-20.9

9.5

-12.9

-18.3

19.5

澜沧江

香达

60.07

43.51

/

/

/

46.14

47.29

56.59

41.08

46.88

48.43

41.4

38.1

/

/

/

30.2

27.0

6.1

46.2

28.1

24.0

45.1


4.4河川径流的分布特点

2014年三江源各站点径流深在31.2489.7mm之间。

黄河源头四周为高山,形成高原盆地,有众多湖泊和沼泽,产流较少,是径流低值区军功站以上,沟壑众多、河流深切割,降水充足,黄河源区产流最丰沛的地区;黄河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139.0mm,区域年径流深在80.1349mm之间。长江源区受气温、降水等影响,产流量较大,直门达水文站2014年径流量达186.3亿m3,径流深达135.3mm;长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161.9mm,区域年径流深在102.7448.2mm之间。澜沧江源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带来较多的水汽,气候寒湿,植被良好,径流丰富,澜沧江香达站2014年径流量60.07亿m3,径流深达到354.4mm;澜沧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440.8mm

2014年三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188.9mm,其中澜沧江源区径流深最大为440.8mm,黄河源区玛曲至龙羊峡径流深最小为122mm。源区径流总的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详见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径流深等值线见图6

4.5地表水资源量

2014年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559.89亿m3,径流深188.9mm,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3%38.0%55.4%30.7%、23.9%18.3%11.3%24.7%,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长江流域256.47亿m3,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2014年三江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见表9

 


 

 

 

 

 

 

 

 

 

 

 

 

 

 

 

 

 

 

 

 

 

 

 

 

 

 

 

 

 

 

 

 

 

 

6     2014年青海三江源区径流深等值线图


 

 

9                                  2014年三江源区天然年径流量表

分区

计算面积

年径流量

较多年

均值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km2)

108m3 

mm

黄河

河源至玛曲

62512

91.02

145.6

9.9

23.1

-23.5

36.2

8.7

11.8

-26.6

-1.0

-4.1

-28.6

0.7

玛曲至龙羊峡

33081

40.37

122.0

-21.8

1.9

-36.7

12.6

-14.2

-17.8

-37.8

-33.7

-28.5

-49.3

-27.0

龙羊峡至兰州

5335

8.95

167.8

26.1

-5.6

-38.9

7.7

14.1

-2.2

-23.7

-7.6

-19.6

-27.2

-1.5

合计

100928

140.34

139.0

-0.8

14.1

-28.9

26.5

1.3

0.5

-30.1

-13.7

-13.6

-36.0

-9.3

长江

通天河

137704

186.40

135.4

49.8

56.5

-10.5

65.4

31.7

28.6

-24.2

13.1

16.2

-0.6

40.0

直门达至石鼓

4246

19.06

448.9

84.5

65.7

9.5

76.8

87.0

47.2

23.6

42.6

44.7

7.7

30.0

雅砻江

6794

18.29

269.2

24.7

33.3

-14.1

95.2

49.4

25.5

-2.8

47.9

31.8

-4.7

34.2

大渡河

9648

32.72

339.1

9.3

22.2

-2.9

88.3

74.4

58.5

10.7

59.5

16.6

-6.0

44.7

合计

158392

256.47

161.9

42.9

49.9

-8.6

70.7

40.4

32.8

-17.2

21.5

19.0

-1.1

39.4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36998

163.08

440.8

49.7

46.1

8.0

64.6

52.5

36.8

19.1

63.6

30.5

15.7

48.1

玉树州

164277

333.38

202.9

45.7

46.3

-6.8

64.3

34.8

27.3

-6.7

33.6

26.4

2.8

39.4

果洛州

71778

139.11

193.8

7.6

26.1

-15.0

45.8

18.9

16.2

-21.2

9.7

1.3

-25.5

7.4

黄南州

14741

23.11

156.8

-1.9

0.3

-37.6

14.1

-0.5

-5.5

-30.8

-31.8

-24.3

-46.0

-27.5

海南州

14132

12.16

86.0

-31.1

-16.4

-52.7

1.9

-20.9

-29.6

-40.3

-36.8

-20.0

-47.8

-26.1

唐古拉山镇

31390

52.13

166.1

70.4

73.1

16.2

75.3

104.8

81.1

-12.7

18.9

-7.3

23.5

63.7

合计

296318

559.89

188.9

30.3

38.0

-11.0

55.4

30.7

23.9

-13.5

18.3

11.3

-9.6

24.7

 

 

 

 

 


4.6出入境水量

三江源区出境水量按本区地表水资源量、入境水量和水库蓄水变量的和扣除工农业耗水量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W出境水= W地表水资源+ W入境水- W流域耗水±W水库蓄水变量

三江源区入境水量中长江流域无入境水量,澜沧江流域采用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及分区多年平均水量相关计算得出,黄河流域入境水量依据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及玛曲至吉迈多年平均区间水量相关计算得出。

经计算2014年三江源区出境水量为648.31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205.55亿m3,长江流域为256.28亿m3,澜沧江流域为186.48亿m32014年三江源区入境量为89.58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66.01亿m3,澜沧江流域为23.57亿m3

4.7 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为某一时段的径流深与相应时段内流域平均降雨深度的比值。它是反映流域产水能力的指标。从三江源区分区径流系数表看,2014年流域分区径流系数最大为沘江口以上,径流系数达到了0.70;径流系数最小的为黄河流域的玛曲至龙羊峡,径流系数为0.272014年行政分区径流系数最大为玉树州,为0.41;径流系数最小的为海南州,为0.21。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比较,黄河源区径流系数均有所增大,长江源区持平、澜沧江源区径流系数有所减少;行政分区果洛州、黄南州径流系数有所增加,玉树州、海南州、唐古拉山口径流系数与多年平均相比均有所减少,2014年三江源区总径流系数与多年平均相比持平。2014年三江源区径流系数详见表10


 

10                                                             2014年三江源区径流系数分析表

分区

径流系数

较多年均值(±%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

多年平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黄河

河源至玛曲

0.30

0.3

0.27

0.35

0.27

0.27

0.28

0.37

0.33

0.3

0.36

0.31

3.3

14.8

-11.4

14.8

14.8

10.7

-16.2

-6.1

3.3

-13.9

0.31

玛曲至龙羊峡

0.27

0.37

0.28

0.36

0.27

0.27

0.29

0.38

0.39

0.34

0.44

0.37

0.0

32.1

-13.9

14.8

14.8

27.6

-2.6

-5.1

8.8

-15.9

0.37

龙羊峡至兰州

0.31

0.26

0.38

0.58

0.33

0.24

0.3

0.4

0.35

0.36

0.42

0.35

34.6

-7.9

-36.2

12.1

54.2

16.7

-12.5

0.0

-2.8

-16.7

0.35

合计

0.29

0.32

0.27

0.36

0.27

0.27

0.28

0.37

0.35

0.32

0.39

0.33

3.1

22.2

-2.8

29.6

29.6

17.9

-10.8

-5.7

3.1

-15.4

0.33

长江

通天河

0.29

0.26

0.25

0.34

0.23

0.28

0.27

0.34

0.31

0.27

0.31

0.26

0.0

4.0

-2.9

43.5

17.9

-3.7

-23.5

-16.1

-3.7

-16.1

0.26

直门达至石鼓

0.63

0.47

0.59

0.64

0.56

0.53

0.55

0.59

0.63

0.56

0.63

0.9

91.5

52.5

-59.4

-53.6

-50.9

63.6

52.5

42.9

60.7

42.9

0.90

雅砻江

0.43

0.41

0.38

0.52

0.33

0.35

0.38

0.44

0.36

0.32

0.43

0.36

-12.2

-5.3

73.1

172.7

157.1

-5.3

-18.2

0.0

12.5

-16.3

0.36

大渡河

0.48

0.47

0.47

0.49

0.31

0.3

0.33

0.44

0.34

0.4

0.52

0.41

-12.8

-12.8

-26.5

16.1

20.0

24.2

-6.8

20.6

2.5

-21.2

0.41

合计

0.32

0.29

0.29

0.38

0.26

0.29

0.29

0.36

0.32

0.3

0.35

0.29

0.0

0.0

7.9

57.7

41.4

0.0

-19.4

-9.4

-3.3

-17.1

0.29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0.70

0.6

0.6

0.69

0.55

0.58

0.55

0.6

0.54

0.63

0.59

0.56

-6.7

-6.7

-58.0

-47.3

-50.0

1.8

-6.7

3.7

-11.1

-5.1

0.56

玉树州

0.41

0.35

0.34

0.45

0.32

0.37

0.36

0.41

0.36

0.35

0.39

0.35

-2.8

2.9

24.4

75.0

51.4

-2.8

-14.6

-2.8

0.0

-10.3

0.35

果洛州

0.36

0.36

0.32

0.38

0.29

0.29

0.31

0.41

0.36

0.34

0.43

0.36

2.9

12.5

-7.9

20.7

20.7

16.1

-12.2

0.0

5.9

-16.3

0.36

黄南州

0.30

0.44

0.32

0.45

0.29

0.25

0.28

0.4

0.45

0.34

0.48

0.44

37.5

37.5

-20.0

24.1

44.0

57.1

10.0

-2.2

29.4

-8.3

0.44

海南州

0.21

0.29

0.28

0.39

0.25

0.25

0.28

0.3

0.31

0.27

0.34

0.29

-21.6

3.6

12.8

76.0

76.0

3.6

-3.3

-6.5

7.4

-14.7

0.29

唐古拉山镇

0.31

0.26

0.32

0.35

0.29

0.23

0.26

0.35

0.37

0.43

0.35

0.26

-10.3

-18.8

-17.1

0.0

26.1

0.0

-25.7

-29.7

-39.5

-25.7

0.26

合计

0.37

0.35

0.33

0.42

0.31

0.32

0.33

0.4

0.36

0.35

0.4

0.35

0.0

6.1

-16.7

12.9

9.4

6.1

-12.5

-2.8

0.0

-12.5

0.35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量

5.1评价方法

三江源区地下水评价类型为山丘区,根据《青海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地下水资源量近似等于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蒸发量、各排泄量和山前泉水溢出量之和。由于三江源区多数为高寒冻土地区,潜水蒸发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山前侧向排泄量包括河床潜流量和山前侧向排入平原区的水量,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等于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三江源区各河流下游,河流切割较深,河床基岩裸露,地下水排泄于河道,侧向排泄和河床潜流量很小可忽略不计;采用调查统计方法估算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及开采净消耗量,由于三江源区地下水开采量很小,相对于水资源量可忽略不计。因此,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量近似等于河川基流量。

5.2河川基流量

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选用三江源区现有水文站19802000年的逐日河川径流量观测资料,通过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计算河川基流量。根据逐年河川基流量分割成果,建立水文站河川径流量(R)与河川基流量(Rg)的关系曲线,即RRg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中分别查算各年的河川基流量。在单站河川基流量计算的基础上,计算各水资源分区的区域河川基流量。分别计算区内基流切割站的多年河川基流模数,每个分区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基流切割站,分别计算单站基流模数和分区平均基流模数。对未被水文站控制的地区,采用相似地区的关系曲线查算河川基流量。通过对基流模数上下游对照、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对照、与区域地形岩性植被等下垫面条件对照等合理性检查,山丘区的基流模数支流大于干流,上游大于下游,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等值线走向大体一致,高、低值区的地区分布与地区地形、植被情况相对应,基流模数分布基本合理可靠。

5.3地下水资源量

三江源区201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9.21亿m3,其中河川基流量229.21亿m3,总排泄量229.21亿m3,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为7.74m3/km2。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60.62亿m3、长江流域101.72亿m3、澜沧江流域66.86亿m3。按行政分区玉树州140.65亿m3、果洛州56.08亿m3、黄南州12.82亿m3、海南州4.00亿m3、唐古拉山镇15.66亿m32014年三江源地下水水资源量见表11

11      2014年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量

 

计算分区

计算面积km2

河川基流量108m3

总排泄量108m3

地下水资源量108m3

降水入渗

补给量模数

m3/km2

黄河

河源至玛曲

62512

38.10

38.10

38.10

6.09

玛曲至龙羊峡

33081

18.35

18.35

18.35

5.55

龙羊峡至兰州

5335

4.18

4.18

4.18

7.83

合计

100928

60.62

60.62

60.62

6.01

长江

通天河

137704

71.52

71.52

71.52

5.19

直门达至石鼓

4246

9.91

9.91

9.91

23.33

雅砻江

6794

10.91

10.91

10.91

16.05

大渡河

9648

9.50

9.50

9.50

9.84

合计

158392

101.72

101.72

101.72

6.42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36998

66.86

66.86

66.86

18.07

玉树州

164277

140.65

140.65

140.65

8.56

果洛州

71778

56.08

56.08

56.08

7.81

黄南州

14741

12.82

12.82

12.82

8.69

海南州

14132

4.00

4.00

4.00

2.83

唐古拉山镇

31390

15.66

15.66

15.66

4.99

合计

296318

229.21

229.21

229.21

7.74

 

5.4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三江源区山丘区地下水补给来源单一,主要受降水的垂直补给,以水平径流为主,通过河流和潜流排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其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分布规律大致与降水量和径流深分布规律相一致。


第六章 水资源总量

6.1评价方法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径流量包括坡面流和壤中流,即河川径流量中扣除河川基流量部分的水量。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其排泄形式主要包括:河川基流量、潜水蒸发、河床潜流量、山前侧渗量、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等项之和。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存在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地表水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量,而地下水的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有重复量。

根据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平衡关系,水资源总量采用计算公式为:

W=RsPr=RPrRg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为河川径流量;Rg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6.2水资源总量

三江源区整体属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通过河道向下游排泄,山前泉水溢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较小,可忽略不计。水资源总量就等于河川径流量。

2014年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为559.89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2%38.0%55.4%30.7%23.9%18.3%11.3%,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5.1%,长江流域256.47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45.8%,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9.1%2014年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见表12

 12                2014年三江源分区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108 m3

分区

计算面积

(km2)

河川径

流量

地下水

资源量

河川

基流量

水资源

总量

黄河

河源至玛曲

62512

91.02

38.10

38.10

91.02

玛曲至龙羊峡

33081

40.37

18.35

18.35

40.37

龙羊峡至兰州

5335

8.95

4.18

4.18

8.95

合计

100928

140.34

60.62

60.62

140.34

长江

通天河

137704

186.40

71.52

71.52

186.40

直门达至石鼓

4246

19.06

9.91

9.91

19.06

雅砻江

6794

18.29

10.91

10.91

18.29

大渡河

9648

32.72

9.50

9.50

32.72

合计

158392

256.47

101.72

101.72

256.47

澜沧江

沘江口以上

36998

163.08

66.86

66.86

163.08

玉树州

164277

333.38

140.65

140.65

333.38

果洛州

71778

139.11

56.08

56.08

139.11

黄南州

14741

23.11

12.82

12.82

23.11

海南州

14132

12.16

4.00

4.00

12.16

唐古拉山镇

31390

52.13

15.66

15.66

52.13

合计

296318

559.89

229.21

229.21

559.89

 

 

 

 

 

 

 

 


第七章 水资源质量

7.1水资源质量评价

7.1.1水质评价概况

本次评价共布设水质监测站点10处,其中长江流域监测河流6条,澜沧江流域监测河流2条,黄河流域监测河流2条。涉及8个水功能区,分别是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巴塘河玉树保留区、大渡河班玛保留区、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子曲囊谦保留区、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布曲格尔木保留区。隆宝滩站点未划分水功能区。

7.1.2水质评价结果

2014年对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黄河流域的10河流监测站点进行评价,总评价河长2042km。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盐-钙型水,pH7.6—8.7之间,属弱碱性,矿化度在260500mg/L之间,属中等矿化度;总硬度在160300mg/L之间,属适度硬水。其中:楚玛尔河为氯化物-钠型水,总硬度628mg/L,属极硬水,矿化度3625mg/L大于1000mg/L,属高矿化度;沱沱河氯化物-钠型水、总硬度400mg/L,属硬水,矿化度1660mg/L大于1000mg/L,属高矿化度。见表13

13   2014年青海省三江源区地表水水化学类型统计表

序号

代表站点

所在

水化学   类  型

矿化度

mg/L

类型

总硬度mg/L

类型

水资源  

三级区

地 级   行政区

1

上村

玛曲至龙羊峡

海南州

322

中等矿化度

192

适度硬水

2

同仁

龙羊峡至兰州流

黄南州

475

中等矿化度

255

适度硬水

3

沱沱河

通天河

海西州

1660

高矿化度

400

硬水

4

楚玛尔河

玉树州

3625

高矿化度

628

极硬水

5

雁石坪

海西州

399

中等矿化度

228

适度硬水

6

隆宝滩

玉树州

296

较低矿化度

183

适度硬水

7

新寨

261

较低矿化度

192

适度硬水

8

班玛

大渡河

果洛州

256

较低矿化度

159

适度硬水

9

香达

沘江口以上

玉树州

378

中等矿化度

300

适度硬水

10

下拉秀

313

中等矿化度

198

适度硬水

年度内10个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详见表14

黄河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218.3km类水河长218.3km,占评价河长的100%;长江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1136.5km类水河长1136.5km,占评价河长的100%;澜沧江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687.2km类水河长687.2km,占评价河长的100%

14  2014年三江源区水质评价结果表

流域

水期

评价河长(km

类河长(km

占评价河长(%

类河长(km

占评价河长(%

黄河

全  年

218.3

 

 

218.3

100

丰水期

218.3

 

 

218.3

100

枯水期

218.3

 

 

218.3

100

长江

全  年

1136.5

 

 

1136.5

100

丰水期

1136.5

234.5

20.6

902.0

79.4

枯水期

1136.5

40.0

3.5

1096.5

96.5

澜沧江

全  年

687.2

 

 

687.2

100

丰水期

687.2

 

 

687.2

100

枯水期

687.2

687.2

100

 

 

合计

全年

2042.0

 

 

2042.0

100

7.1.3水功区水质

参与评价的8个水功能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质状况及达标状况详见表15

15   2014年青海省三江源水质状况表

序号

水功能区名称

站点

河流

水质

类别

水质

目标

是否

达标

1

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

上村

大河坝河

达标

2

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

同仁

隆务河

达标

36

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沱沱河

沱沱河

达标

4

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

达标

5

 布曲格尔木保留区

雁石坪

布曲

达标

6

 未划分水功能区

隆宝滩

益曲

——

——

7

巴塘河玉树保留区

新寨

巴塘河

达标

8

大渡河班玛保留区

班玛

玛柯河

达标

9

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香达

扎曲

达标

10

 子曲囊谦保留区

下拉秀

子曲

达标

黄河流域参与评价的水功能区2个,其中一级水功能区1个,为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二级水功能区1个,为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长江流域参与评价的一级水功能区4个,分别是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大渡河班玛保留区、巴塘河玉树保留区、布曲格尔木保留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澜沧江流域参与评价的一级水功能区2个,为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子曲囊谦保留区,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7.2河流泥沙

7.2.1河流泥沙特征

河流泥沙不仅反映河流水土流失的状况,还是河川径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河流泥沙的大小受降水、径流及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泥沙的大小与降水、径流成正比,降水强度愈大,其河水的含沙量愈大;流域下垫面中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均影响着泥沙的大小。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春汛和夏汛期间。

三江源区植被较好,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较小,河流河床宽浅,河道比降较小,水流缓慢,谷地有草甸、湿地和沼泽发育,气温低,降水强度小,地下水多以永冻层覆盖。因此,河流的含沙量较小。河流输沙量的大小取决于河流含沙量、径流量的大小,含沙量高、径流量大的河流,其输沙量大,反之则输沙量小。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悬移质输沙量,以下同)特征值见表16

16   2014年三江源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特征值表

河流

站点

控制

面积

年平均

含沙量

kg/m3

最大断面含沙量

年输

沙量

(万t

年输沙率模数

t∕km2

最大日输沙量

含沙量

kg/m3

日期

输沙量

(万t

日期

通天河

直门达

137704

0.781

4.71

813 

1458

106

107.1

813 

巴塘河

新寨

2298

0.055

0.812

44 

5.88

25.4

0.372

622 

大河坝河

上村

3977

1.14

10.1

78 

30.9

77.7

5.34

722 

隆务河

同仁

2832

0.842

23.1

78 

42.0

148.0

17.1

78 

 

7.2.2 河流泥沙年内分配

三江源区河流含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各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含沙量大多出现在69月,月含沙量变化范围在03.54kg/m3;各站最大月含沙量多出现在69月,各站月最大含沙量的变化范围在0.153kg/m33.54kg/m3之间。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含沙量月分配见表17

17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含沙量月分配表  单位:kg/m3

河流

站点

月平均含沙量

年平均含沙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通天河

直门达

0

0

0.013

0.083

0.156

0.900

0.892

1.50

0.706

0.201

0.005

0

0.781

巴塘河

新寨

0

0

0.020

0.150

0.089

0.153

0.043

0.055

0.043

0.002

0

0

0.055

大河坝河

上村

0

0

0.067

0.103

0.073

0.538

3.54

1.24

0.430

0.015

0

0

1.14

隆务河

同仁

0.108

0.034

0.457

0.581

0.257

0.681

3.46

0.222

0.439

0.047

0.069

0.140

0.842

三江源区河流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含沙量月分配一致,各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含沙量出现在69月,月输沙量变化范围在0650.9t;最大月输沙量出现月份与最大月含沙量出现月份一致,各站月最大输沙量变化范围在2.45650.9t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输沙量月分配见表18

18         2014年三江源主要河流控制站输沙量月分配表   单位:万t

河流

站点

月平均输沙量

年输

沙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通天河

直门达

0.00

0.821

0.028

3.396

9.964

142.8

251.0

650.9

355.1

43.66

0.417

0.00

1458

巴塘河

新寨

0.00

0.106

0.007

0.438

0.67

2.45

0.552

0.903

0.734

0.019

0.00

0.00

5.88

大河坝河

上村

0.00

0.019

0.004

0.079

0.031

0.980

20.30

7.15

2.23

0.042

0.00

0.00

30.9

隆务河

同仁

0.107

0.026

0.080

1.93

0.688

3.21

29.46

1.52

3.37

0.305

0.283

0.303

42

 

 

 

 

 

 

 

 

 

 

 

 

 

 

 

第八章 主要控制断面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8.1枯水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20042014年间,直门达站、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百分比较多年平均均有所提高,说明20042014年期间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较19562000年期间有所提高。见表19、图7~图10

7   直门达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8   新寨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9   上村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10   同仁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19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控制站枯水期径流分析表

站名

集水

面积

(km2)

项目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04-2014年平均

多年平均

直门达

137704

年径流量(104m3)

1189000

2080000

1125000

1354000

1448000

2458000

1648199

1602029

1871802

1332267

1862777

1633734

1220133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232980

393405

256819

271512

348179

468442

346385

325990

260485

243029

379477

320609

225980

百分比(%)

19.6

18.9

22.8

20.1

24

19.1

21

20.3

13.9

18.2

20.4

19.8

18.5

新寨

2298

年径流量(104m3)

67440

99670

60110

53790

73400

85200

80101

75686

96740

80221

105691

79823

78881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24320

30764

20979

16430

23090

28015

26021

24395

27499

27675

32623

25619

24121

百分比(%)

36.1

30.9

34.9

30.5

31.5

32.9

32.5

32.2

28.4

34.5

30.9

32.3

30.6

上村

3977

年径流量(104m3)

28874

61199

23734

43154

38500

55340

54430

41942

52760

31858

27145

41721

32342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6630

10306

6165

12149

9504

11869

11245

9129

9032

8376

7437

9258

4714

百分比(%)

23

16.8

26

28.2

24.7

21.4

20.7

21.8

17.1

26.3

27.4

23.0

14.6

同仁

2832

年径流量(104m3)

42339

59989

39240

61726

47720

63130

45620

57396

61130

41835

49974

51827

44390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10556

19345

11766

22154

18750

17579

13985

17156

16221

10762

16214

15863

10815

百分比(%)

24.9

32.2

30

35.9

39.3

27.8

30.7

29.9

26.5

25.7

32.4

30.5

24.4

备注:枯水期指1-3月、10-12


8.2河流泥沙变化趋势分析

8.2.1 河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

2014年三江源区各河流控制站年平均含沙量在0.061.14kg/m3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52.6%62.6%34.7%;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82.5%89.7%,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25.0%65.1%

2014年各河流控制站悬移质输沙量在5.881458t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35.3%70.3%27.0%;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186.4%197.0%,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17.2%55.4%。各河流控制站年输沙量的增加主要与径流量的增加、水力侵蚀加大、水流挟沙能力增强有很大关系。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2014年与多年平均、20042013年实测含沙量、悬移质输沙量比较结果见表20

8.3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3.1资料选取

选取三江源区监测年限相对较长、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分别为黄河流域同仁、上村2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7年~2014年,共8年的监测资料;长江流域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3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3年、2005年~2014年,共11年的监测资料;澜沧江流域香达、下拉秀2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7年~2014年,共8年的监测资料,对三江源区的水质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0                                            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对比分析表

河流

站点

控制

面积

项目

2014

多年

平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较多年平均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通天河

直门达

137704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0.781

0.765

0.428

0.932

0.395

0.54

0.522

0.784

0.678

0.6

0.973

0.65

2.1

82.5

-16.2

97.7

44.6

49.6

-0.4

15.2

30.2

-19.7

20.2

年输沙量

(t)

1458

933

509

1940

445

732

757

1930

1120

963

1820

866

56.3

186.4

-24.8

227.6

99.2

92.6

-24.5

30.2

51.4

-19.9

68.4

巴塘河

新寨

2298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0.055

0.116

0.029

0.048

0.188

0.038

0.028

0.06

0.046

0.083

0.152

0.06

-52.6

89.7

14.6

-70.7

44.7

96.4

-8.3

19.6

-33.7

-63.8

-8.3

年输沙量

(t)

5.88

9.09

1.98

4.79

11.3

2.06

2.07

5.11

3.74

6.26

14.7

4.83

-35.3

197.0

22.8

-48.0

185.4

184.1

15.1

57.2

-6.1

-60.0

21.7

大河坝河

上村

3977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1.14

3.05

1.52

2.46

1.98

2.58

1.59

2.42

4.3

1.54

2.56

2.21

-62.6

-25.0

-53.7

-42.4

-55.8

-28.3

-52.9

-73.5

-26.0

-55.5

-48.4

年输沙量

(t)

30.9

104

37.3

150

47

111

52.9

123

222

64.6

129

70.5

-70.3

-17.2

-79.4

-34.3

-72.2

-41.6

-74.9

-86.1

-52.2

-76.0

-56.2

隆务河

同仁

2832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0.842

1.29

2.22

1.09

1.67

1.62

0.834

1.75

1.08

1.29

1.01

0.96

-34.7

-62.1

-22.8

-49.6

-48.0

1.0

-51.9

-22.0

-34.7

-16.6

-12.3

年输沙量

(t)

42

57.5

94.2

65.3

62.3

100

39.8

110

49.3

73.7

61.8

40.2

-27.0

-55.4

-35.7

-32.6

-58.0

5.5

-61.8

-14.8

-43.0

-32.0

4.5

 

 

 

 

 

 

 

 

 

 

 


8.3.2年际变化分析

纵向比较三江源区长江流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挥发酚、镉等6个项目浓度变化情况,绘制各代表站点年际变化曲线,曲线图表明: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镉4个项目年际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略有波动,主要原因是与采样时的气温、水温有关。详见图11~图24

                 11  上村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2   上村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3    同仁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4   同仁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5  沱沱河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6   沱沱河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7   雁石坪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8  雁石坪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9   尔河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20  尔河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21   香达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22  香达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23   下拉秀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24   下拉秀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第九章    结  论

2014年三江源区年降水量508.7mm,折合水量1507.5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2.5%0.07%28.1%27.9%14.0%9.5%16.2%7.1%16.5%;与2009年、2012年比较,分别减少了7.0%2.3%。其中黄河流域2014年降水量476.9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3%,长江流域年降水量501.2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30.3%,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量627.6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27.0%

  三江源区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201449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63.973.7%13月与1012月蒸发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26.336.1%;直门达水文站、新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蒸发量出现在5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47.053.3%,直门达站、新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年内最大月蒸发量均出现在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13.013.8%

2014年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559.89亿m3,年径流深188.9mm,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3%38.0%55.4%30.7%、23.9%18.3%11.3%24.7%,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长江流域256.47亿m3,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

2014年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为559.89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2%38.0%55.4%30.7%、23.9%18.3%11.3%,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5.1%,长江流域256.47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45.8%,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9.1%

经计算2014年三江源区出境水量为648.31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205.55亿m3,长江流域为256.28亿m3,澜沧江流域为186.48亿m32014年三江源区入境量为89.58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66.01亿m3,澜沧江流域为23.57亿m3

2014年三江源区各河流控制站年平均含沙量在0.061.14kg/m3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52.6%62.6%34.7%;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82.5%89.7%,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25.0%65.1%

2014年各河流控制站悬移质输沙量在5.881458t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35.3%70.3%27.0%;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186.4%197.0%,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17.2%55.4%

根据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表明,三江源区10个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参与评价的8个水功能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纵向比较三江源区长江流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挥发酚、镉等6个项目浓度变化情况,绘制各站点年际变化曲线,曲线图表明: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镉4个项目年际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略有波动,主要与采样时的气温、水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