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等级专题图
图7 三江源流域土壤侵蚀类型等级专题图
图8 三江源保护区土壤侵蚀类型等级专题图
表8 三江源土壤侵蚀类型面积统计
土壤侵蚀类型 |
强烈分级 |
代码 |
面积 |
面积百分比(%) |
|
水 力 侵 蚀 |
微度 |
11 |
31689.51 |
8.87 |
|
轻度 |
12 |
12623.39 |
3.53 |
||
中度 |
13 |
5338.82 |
1.49 |
||
强烈 |
14 |
352.96 |
0.10 |
||
极强烈 |
15 |
41.95 |
0.01 |
||
剧烈 |
16 |
5.72 |
0.00 |
||
风 力 侵 蚀 |
微度 |
21 |
113.21 |
0.03 |
|
轻度 |
22 |
2665.69 |
0.75 |
||
中度 |
23 |
671.98 |
0.19 |
||
强烈 |
24 |
807.48 |
0.23 |
||
极强烈 |
25 |
6328.15 |
1.77 |
||
剧烈 |
26 |
0.00 |
0.00 |
||
冻 融 侵 蚀 |
微度 |
31 |
212253.43 |
59.44 |
|
轻度 |
32 |
74018.67 |
20.73 |
||
中度 |
33 |
10079.04 |
2.82 |
||
强烈 |
34 |
0.00 |
0.00 |
||
工程侵蚀 |
|
50 |
130.67 |
0.04 |
|
总面积 |
357120.67 |
||||
轨道 |
范围 |
时相 |
轨道 |
范围 |
时相 |
131/36 |
子区 |
20090908 |
135/38 |
全景 |
20090831 |
131/37 |
子区 |
20090916 |
136/35 |
子区 |
20090830 |
132/35 |
子区 |
20090830 |
136/36 |
全景 |
20090831 |
132/36 |
全景 |
20090905 |
136/37 |
全景 |
20090831 |
132/37 |
全景 |
20090905 |
137/35 |
下1/2 |
20090831 |
133/35 |
全景 |
20090928 |
137/36 |
全景 |
20091010 |
133/36 |
全景 |
20090928 |
137/37 |
全景 |
20090830 |
133/37 |
全景 |
20090914 |
138/35 |
下1/2 |
20090830 |
134/35 |
子区 |
20090717 |
138/36 |
全景 |
20090830 |
134/36 |
全景 |
20090717 |
138/37 |
全景 |
20090830 |
134/37 |
全景 |
20090717 |
139/35 |
全景 |
20090829 |
134/38 |
全景 |
20090830 |
139/36 |
全景 |
20090830 |
135/35 |
子区 |
20090830 |
139/37 |
上1/2 |
20090922 |
135/36 |
全景 |
20090830 |
140/35 |
子区 |
20090829 |
135/37 |
全景 |
20090926 |
|
|
|
其他背景资料
序号 |
内容 |
备注 |
1 |
青海省1:100万植被图 |
|
2 |
青海省1:10万土地资源图 |
|
3 |
青海省1:100万土地类型图 |
|
4 |
青海省1:100万土壤图 |
|
5 |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及规划情况报告 |
|
6 |
《青海省省志.三江源志》 |
|
7 |
《青海国土资源》 |
|
8 |
《青海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
|
9 |
《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综合区划》 |
|
10 |
《玉树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综合区划》 |
|
11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畜牧业区划》等 |
|
12 |
三江源地区植被类型数据 |
|
13 |
三江源地区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矢量数据 |
|
14 |
三江源地区1:25万坡度图 |
|
4.1.1水力侵蚀的分级、分布和面积
三江源区域内的水力侵蚀类型除海西无此类型外,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次为长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据统计,三江源区域土地面积为357120.67km2,水蚀总面积为50052.35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02%。
其中轻度侵蚀以上的面积为18362.83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14%。
微度侵蚀的土地面积为31689.51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87%,占本类型面积63.31%,且在本区各县均有分布。本区内按面积大小分地(州)、市排序依次为:玉树州15421.61km2,占本强度的48.66%,主要分布于玉树县中东部通天河与金沙江支流沿岸,和囊谦县境内扎曲与吉曲及其支流两岸,杂多和称多县仅有少量分布;黄南州6366.69 km2,占本强度的20.09%,主要分布于河南县泽曲、洮河流域,泽库县分布在巴曲、则曲、曲库河及其支流两岸;果洛州6531.20 km2,占本强度的20.6%,主要分布在玛沁班玛两县,其中玛沁县侵蚀分布在与同德交界处黄河及其支流两岸区域,班玛县侵蚀分布于多柯河与玛柯河及其支流两岸;海南州3370.01km2,占本强度的10.63%,其中兴海县分布于中部大河坝及其支流两岸,南部曲什安河支流散落分布;同德县主要分布在南巴滩地区,中部尕干龙洼及其支流两岸,东南部黄河支流有零星分布。
轻度侵蚀面积12623.39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3%,占本类型面积的25.22%。分布于微度侵蚀周边,包括草场退化、缓坡耕地等类型,按面积大小分地(州)、市排序依次为:海南州4250.56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25.46%,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42.19%,主要分布在兴海县曲什安河及其支流,大河坝河及其支流流域,同德县巴曲及其支流两岸;黄南州4390.35 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32.62%,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32.96%,主要分布于泽库县巴曲和泽曲以及其支流的两岸,河南县侵蚀多分布在泽曲及其支流两岸;玉树州2444.48 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1.19%,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13.26%,散落分布在玉树和囊谦两县,其中玉树县主要分布于通天河及支流、格曲、隆曲及其支流两岸,囊谦县内主要分布在吉曲,扎曲及其支流两岸,呈散落分布。果洛州1537.99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2.07%,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18.69%,其分布情况为:玛沁县内分布在切木曲、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班玛县内分布在玛柯河及其支流两岸以及东风牛场周围;甘德县内主要分布在西柯曲及其支流,以及黄河玛曲段;达日县内主要分布在北部黄河流域、东南部河流及支流两岸;久治县内主要分布在沙曲及支流、泥格曲及支流;玛多县仅义龙黄河段有分布。
中度侵蚀面积为5338.82 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9%,占本类型面积的10.67%。土壤侵蚀十分明显。按面积大小分地(州)、市排序依次为:海南州2405.96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14.41%,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23.88%,其中同德1091.15km2、兴海1314.81km2,均分布于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流岸。黄南州2216.32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16.46%,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16.64%,其中泽库1589.23km2、 河南县627.09km2,分布于黄河支流两岸;玉树州558.48 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0.27%,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3.03%,其中玉树412.77km2,分布在通天河两岸;杂多0.10 km2、称多37.30km2分布于雅砻江两岸、治多22.23km2、囊谦57.72km2,分布于扎曲河两岸、曲玛莱28.36 km2;果洛州158.07 km2,占该州土地面积的0.21%,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支流两岸。
强烈侵蚀面积为352.96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11%,占本类型面积的0.71%。其中黄南州324.34km2,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 2.43%,其中泽库211.15km2,主要分部在西北部巴曲干支流两岸和夏德日河区域支流。河南113.20km2,主要分布于南部、东南部河流支流流域;海南州同德县28.61km2,主要分布在同德县城西段的巴曲流域。
极强烈侵蚀面积为41.95 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01%,占本类型面积的0.08%。零星分布于黄南、果洛、玉树三州。其中黄南州的泽库县15.92km2,分布在南部泽曲干流河,南县1.43km2;海南州的同德县18.93km2;玉树州5.66 km2,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0.03%。其中治多县0.42km2;囊谦3.16km2;曲玛莱2.08 km2。
剧烈侵蚀面积为5.72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0016%,占本类型面积的0.054%。海南州0.52km2,占该州水蚀总面积的0.005%,其中同德0.4km2,分布在黄河曲什安乡段;兴海0.12km2,分布在大河坝同水塔拉河流域。黄南州泽库县5.21km2,占本类型的0.01%,分布在泽曲河流域。其余各州无此类型。
三江源地区的风力侵蚀类型总面积10586.50km2,占该三江源地区土地总面积的2.96%,分布于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
微度侵蚀面积113.2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3%。占本类型的1.07%。一般分布于河流两侧滩地,地下水位较高,沙土水分条件较好,或植被盖度大于50%的草地,或无沙土可蚀的戈壁滩地区。本强烈等级主要分布于海西州。
轻度侵蚀面积2665.69 km2,占土地面积的0.75%,占本类型的25.18%。海西州797.54km2,占土地面积的0.22%,占本类型的7.53%,海南州57.79km2,占本类型的0.54%,其中兴海县57.76 km2,分布在兴海县北部和东北部;玉树州1810.36km2,占本类型的17.10%,其中治多1105.08 km2,分布在黑牛岭北部和还冬河汇入西金乌兰湖处以及扎苏尼通周边;曲玛莱705.28km2,分布于楚玛尔河北部四道沟,扎日尕那曲周边以及白日涌周边,在勒玛曲西段支流也有分布。这一强度等级主要分布于各类湖泊萎缩后的周边地区、草原沙化初期的地区和沼泽干涸后地表复沙裸露地区。
中度侵蚀面积671.98 km2,占三江源地区土地面积的0.19%,占本类型的6.35%。海西州89.59km2,占本类型的0.85%;海南州仅兴海有298.58 km2,占本类型的2.82%,分布在东北部的切吉滩和流水沟区域;果洛州241.71km2,占本类型的2.28%,其中玛多199.66km2,黄河乡东部;玛沁41.88km2,分布在西部曲格吾当周边;达日0.17km2,分布在折格崔尔峰东部;玉树州曲玛莱有41.99km2,杂多0.11 km2,分布在曲玛塘周边。其他各县无此类型。
强烈侵蚀面积807.48 km2,占三江源地区土地面积的0.23%,占本类型的7.63%。海西州296.03km2,占本类型的2.80%;海南州仅兴海县有255.67 km2,占本类型的2.42%,分布在青根河与河卡周边;果洛州253.88 km2,占本类型的2.40%,其中玛多127.07km2,分布在大野马岭与里昂玛歇周边、玛沁21.10 km2,分布在希玛瓦勒玛周边,甘德0.59km2、达日60.13km2,分布于玛歇尔周边;玉树州仅曲玛莱有1.90km2,分布在扎陵湖北部。其余各县无此类型的分布。
极强烈侵蚀面积6328.15km2,占土地面积1.77%,占本类型59.78%。海西州737.87 km2,占本类型的6.97%;黄南州仅泽库县有0.47km2的分布,占本类型的0.0044%;海南州仅兴海县有38.71km2 ,占本类型的0.37%,分布在西北部青根河及支流周边;果洛州1339.02km2,占本类型的12.65%,其中玛沁229.33km2,主要分布在曲尔优北侧;玛多1109.69km2,分别分布在东曲东侧、歇日科周边;玉树州4212.08km2,占本类型的39.79%,其中曲玛莱3032.64km2,主要分布于勒玛曲及其支流周边;治多985.93km2、杂多158.12km2、玉树13.24km2、称多22.15km2分布于曲玛莱县境的楚玛尔河和勒玛曲河两侧、治多县的冬布里山以南,杂多县集中分布于当曲河上游和莫曲河上游。
剧烈风力侵蚀在三江源区域无分布。
冻融侵蚀主要发生条件是冰缘环境,其分布受纬度、海拔高度、低温气候的影响,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年平均气温小于-1OC°。—-2OC°作为划分冻融侵蚀类型的指标。集中分布于海西州、玉树州、果洛州。
微度侵蚀面积212253.43km2,占土地面积的59.44%,占本类型面积的71.62%。玉树州125838.75km2,占本类型的42.46%,其中治多48257.51km2,面积大,覆盖该县大部分地区分;曲玛莱32550.61km2,分布于该县大部分地区;称多10752.52 km2,在该县普遍分布;玉树7396.64km2,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囊谦3362.97km2,在该县中部、西北部、西南部、东南部都有分布;杂多23518.50km2,县内大部分地区都为该类型覆盖;海西州30799.39km2,占本类型的10.39%;果洛州51125.47km2,占本类型的17.25%,其中玛多18289.99 km2,主要分布于该县四周,中部略少;达日10043.42km2,覆盖该县东部,西部大部分地区;玛沁8897.70km2,分布于该县南部、东部和西北部;甘德5978.92km2,覆盖该县大部分地区,分布集中;久治5501.44km2,分布在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班玛18289.99km2,主要分布在该县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海南州4364.21km2,占本类型的1.47%,其中兴海4355.65km2、同德8.56km2;同时黄南州的泽库分布有125.61km2,占本强度的0.04%。
轻度侵蚀面积74018.67km2,占土地面积的20.73%,占本类型面积的24.98%。玉树州50663.62km2,占本类型的17.10%,其中治多28048.58km2,覆盖该县风火山以西大部分地区;杂多8512.05km2,散落分布在庭曲周边、澜沧江源头周边地区、巴纳涌周边地区以及扎曲周边地区;曲玛莱9203.80km2,分布在楚玛尔河,勒玛河及支流周边区域;称多2290.49km2,在该县零星分布;囊谦2162.74 km2,主要分布在吉曲河西南部地区;、玉树445.96km2,主要分布在赛依曲玛龙周边地区以及隆宝镇东北部地区;海西州9364.48km2,占本类型的3.16%;果洛州12863.45 km2,占本类型的4.34%,其中玛多4082.06km2,零星分布于冬给措纳湖东部地区以及优尔曲东部地区;达日3448.76km2,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山周边地区;玛沁2389.13km2,主要分布在;阿尼玛卿山两侧地区;久治1814.80km2,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甘德820.87 km2,主要分布于该县中部地区,以及东柯曲西侧;斑玛307.83km2,主要分布在玛柯河以南与四川省交界的区域,以及克柯河以北地区;海南州1125.41km2,集中于兴海县,占本类型的0.38%;黄南州仅河南县有1.70km2的分布。
中度侵蚀面积10079.04km2,占土地布积的2.82%,占本类型的3.40%。海西州5602.34km2,占本类型的1.89%;玉树州3905.22km2,占本类型的1.32%,其中治多1915.79 km2,分布在昆仑山与雪月山中间地段,以及冬布里山南部地区;杂多1359.53km2,集中分布在唐古拉山北侧,呈带状分布;曲玛莱629.62km2,分布于昆仑山南侧地区,玉树0.28 km2;果洛州109.55km2,占本强度的0.04%,其中玛沁2.68km2,分布在龙哈周边地区;玛多106.87km2,分布在冬给措纳湖北侧同都兰交界地区;海南州集中在兴海县461.92km2。
工程侵蚀面积为130.67km2,占土地面积的0.4%。集中分布在果洛州和玉树州。分别为,果洛州57.91km2,其中玛沁8.40km2、斑玛6.56km2、甘德4.99km2、达日7.23km2、久治20.24km2、玛多10.49 km2。玉树州40.39km2,其中玉树6.45km2、杂多7.16km2、称多2.65km2、治多7.26km2、囊谦0.81km2、曲玛莱16.07km2 。黄南州13.01km2,泽库县9.61km2、河南3.40km2。
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范围内按流域可分为澜沧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陆湖(河)流域,总面积35.67万km2。
澜沧江流域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面积为36799km2,水力侵蚀面积12438.81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33.81%;风力侵蚀面积19.58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0.05%;冻融侵蚀面积24333.4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66.12%。
长江流域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面积为156632.61km2,水力侵蚀面积10887.17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6.94%;风力侵蚀面积6105.09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3.91%;冻融侵蚀面积139593.33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89.12%。
黄河流域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面积为99170.4km2,水力侵蚀面积26207.21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26.43%;风力侵蚀面积2079.44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2.09%;冻融侵蚀面积70814.23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71.41%。
内陆湖(河)流域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面积为64518.68 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519.15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0.8%;风力侵蚀面积2382.4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3.69%;冻融侵蚀面积61610.18km2,占该流域总土地面积的95.49%。
三江源分为18个保护区,分别为昂赛保护区、阿尼玛卿保护区、白扎保护区、当曲保护区、东仲保护区、多可河保护区、格拉丹东保护区、果宗木查保护区、江西保护区、麦秀保护区、中铁-军功保护区、扎陵湖-卾陵湖保护区、约古宗列保护区、星星海保护区、通天河保护区、索加-曲玛河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区、年宝玉则保护区。
三江源18个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1676.44km2。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为7011.72km2,占该18个保护区总土地面积的4.6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为5874.90km2,占该18个保护区总土地面积的3.84%;轻度以上冻融侵蚀面积为29294.15km2,占该18个保护区总土地面积的19.31%。其中:试验区的总面积为81237.38km2。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为4079.54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5.0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为2241.65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2.76%;轻度以上冻融侵蚀面积为15912.94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9.59%;缓冲区的总面积为39513.06km2。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为1438.56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3.64%;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为1612.59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4.08%;轻度以上冻融侵蚀面积为7499.13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8.98%;核心区的总面积为30926.00km2。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为1493.62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4.83%;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为2020.66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6.53%;轻度以上冻融侵蚀面积为5882.08k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9.02%。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以2004年调查的数据成果为基数,与更新和修改后的2009年数据成果进行比较(见附表3 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变化表)。
5.1.1水蚀面积的变化
三江源地区2009年的水蚀类型和各级强度侵蚀面积相对于2004年的变化为:类型面积减少了485.85km2,减少了0.14%。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371.35km2,减少0.12%;轻度面积增加了48.2 km2,增加0.01%;中度面积减少426.49 km2,减少0.12%;强度面积减少了2.37 km2;极强度面积增加20.82 km2;剧烈面积减少11.51 km2,减少0.00%。
5.1.2风蚀侵蚀面积的变化
2009年的风蚀类型和各级强度侵蚀面积相对于2004年的动态变化为:风蚀类型面积减减少1030.96km2,减少0.28%;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1065.44 km2,减少0.29%;轻度增加195.83 km2,增加0.06%;中度增加53.73 km2,增加0.02%;强度增加48.98 km2,增加0.02%;极强度减少1363.98 km2,减少0.38%。
5.1.3冻融侵蚀面积的变化
2009年的冻融类型的各级强度侵蚀面积相对于2004年的动态变化为:类型面积增加1078.69 km2,增加0.31%;轻度以上面积减少66.40 km2,减少0.02%;轻度面积增加1433.02km2,增加0.40%;中度减少1499.42 km2,减少0.42%。
侵蚀分布变化指按县级单元说明侵蚀类型总面积的变化绝对量和变化百分比。
5.2.1水蚀分布变化
水蚀类型面积由2004年的48793.45km2到2009年的50052.35 km2,相对于2004年的水蚀类型面积减少485 km2,减少了0.14%。其中海南州水蚀面积减少;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水蚀面积增加。
5.2.2风蚀分布变化
风蚀类型面积由2004年的11617.47km2到2009年的10586.51km2,风蚀类型面积减少1030.96km2,减少0.28%。海南州由2004年的568.29km2到2009年的650.75km2,增加了82.46km2 ,增加0.49%;玉树州由2004年的6513.35 km2到2009年的6106.45km2,减少了406.9km2,减少0.20%;果洛州由2004年的2233.84km2到2009年的1847.22km2,减少了386.62 km2,减少0.52%。
5.2.3冻融侵蚀分布变化
冻融侵蚀类型面积由2004年的295272.45km2到2009年的296351.14km2,冻融侵蚀类型面积增加1078.69 km2,增加0.31%;其中海南州由2004年的5785.23km2,到2009年的5951.54km2,增加了166.31km2,增加0.99%;黄南州由2004年的143.39km2,到2009年的127.31km2,减少了16.08km2,减少1.21%;果洛州由2004年的62955.07km2,到2009年的64097.72km2,增加了1142.65km2,增加1.5%;玉树州由2004年的180942.6km2到2009年的180407.61km2,减少了535.03km2,减少0.26%。
5.3.1水蚀动态变化情况
1) 水蚀面积分布变化
指按县级单位水蚀面积的变化绝对量和变化百分比。
三江源地区的水蚀面积由2004年的50538.20km2到2009年的50052.35 km2,相对于2004年的水蚀类型面积减少485.85km2,减少0.14%。整体而言海南州水蚀面积呈下降趋势,;而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的水蚀面积呈增加的趋势。
水蚀强度变化是指以6个强度级别侵蚀面积的变化为依据,说明水蚀强度的变化趋势。
三江源地区水蚀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又集中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形切割强度强烈,上覆深厚的黄土状物质,垂直节理发育,形成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景观,易侵蚀。
不同地区水蚀强度变化
按照县级行单元说明水蚀强度的变化趋势。
黄南州微度有所增加,其中泽库县极强烈和剧烈侵蚀较2004年有所增加。其余各县中、强烈面积均为减少;
海南州各县以剧烈侵蚀面积增加为主,其他类型相应减少;
果洛州和玉树州表现为侵蚀面积普遍有所减少,仅玉树县轻度侵蚀面积有所增加;
在本次遥感调查时,根据TM遥感数字图像所显示的影响壤侵蚀因子的特征和野外调查的结果,建立统一的判读标志,综合提取影响土壤侵蚀的沟壑密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使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判定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5.3.2风蚀动态变化情况
1) 风蚀面积分布变化
三江源地区风蚀类型面积由2004年的11617.47km2到2009年的10586.51km2,风蚀类型面积减少1030.96km2,减少0.28%。三江源地区各县风蚀面积有所下降,但减少的面积很小。
其中海南州由2004年的568.29km2到2009年的650.75km2,增加了82.46km2 ,增加0.49%;黄南州由2004年的0.24km2到2009年的0.47km2,增加了0.23 km2;玉树州由2004年的6513.35 km2到2009年的6106.45km2,减少了406.9km2,减少0.20;果洛州由2004年的2233.84km2到2009年的1847.22km2,减少了386.62 km2,减少0.52%。
2) 风蚀强度变化
几乎所有县的各级强烈风蚀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三江源地区总体情况为:微度和极强烈面积减少,其余强烈等级的面积均为增加;各县除微度以外的各级强烈风蚀面积以增加为主,
3) 不同地区风蚀强度变化
不同地区强度变化情况如下:
海南州各级强烈中以轻、中等级变化较大,分布在兴海县内。
果洛州各级强度中以轻、中、强烈级面积减少,极强烈级面积增加。
玉树州各级强度中仅中度面积有少量增加,其余强度均有所减少。尤以曲玛莱的变化幅度较大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土壤侵蚀类型根据不同的侵蚀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侵蚀类别和形态,按外营力性质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等类型。
水蚀: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
风蚀: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或岩石碎屑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由于风速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大小及质量不同,风力对土、沙、石粒的吹移搬运出现扬失、跃移和滚动三种运动形式。
重力侵蚀:地面岩体或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位移的侵蚀过程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崩塌、崩岗、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在高寒区由于寒冻和热融作用交替进行,使地表土体和松散物质发生蠕动、滑塌和泥流等现象。
人为侵蚀:人们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开发中造成新的土壤侵蚀现象。如开矿、采石、修路、建房及工程建设等产生的大量弃土、尾砂、矿碴等带来的泥沙流失。
土壤侵蚀强度指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以土壤侵蚀模数表示。
本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动态分析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以及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制定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与《全国土壤侵蚀动态遥感调查与数据库更新技术规程》等。在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根据青海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从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不同类型区的侵蚀现状及特点出发总结多年来土壤侵蚀调查研究及科学试验的基本经验,制定了《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指标及分类》见表1。难以获取足够的侵蚀模数的地区,定义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参考指标《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2,《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3,用以实现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表1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指标及分类
序号 |
类型 |
监测指标 |
1 |
水力侵蚀 |
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
2 |
风力侵蚀 |
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
3 |
冻融侵蚀 |
微度、轻度、中度、强烈 |
4 |
重力侵蚀 |
不分级 |
5 |
工程侵蚀 |
不分级 |
表2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地面坡度 地类 |
5-80 |
8-150 |
15-250 |
25-350 |
>350 |
|
非耕地的 林 草 覆盖度(%) |
60-75 |
轻 |
度 |
|
|
|
45-60 |
度 |
|
强 烈 |
|||
30-45 |
中 |
强 烈 |
极强烈 |
|||
<30 |
|
强 烈 |
极烈度 |
剧 烈 |
||
坡耕地 |
轻度 |
中度 |
||||
表3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级别 |
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
植覆被盖度(非流沙面积) |
1微度 |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
>70% |
2轻度 |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 |
70-50% |
3中度 |
半固定沙丘、沙地 |
50-30% |
4强烈 |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 |
30-10% |
5极烈 |
流动沙丘、沙地 |
<10% |
6剧烈 |
大片流动沙丘 |
<10% |
1.2.2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监测指标解释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监测指标含义见表4。
表4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监测指标解释
(1)水力侵蚀 |
|
微度侵蚀 |
无土壤侵蚀或者土壤流失不明显,植覆被盖度>75%成片的林、灌、草地和坡度<50的平地,包括滨海、山间、山前平地,河流阶地以及水体、水田、沼泽地等。 |
轻度侵蚀 |
土壤流失比较明显。坡度在5-80的坡耕地;或者植覆被盖度60—75%之间且坡度为5-250的坡地;或者覆盖度45-60%且坡度在5-150的坡地;或者覆盖度30-40%且坡度在5-8的坡地。 |
中度侵蚀 |
土壤侵蚀十分明显。坡度8-150的坡耕地;或者坡度8—150且植覆被盖度<30%坡地;或者坡度15-350且植覆被盖度为45—60%的坡地;或者坡度>250且植覆被盖度为60-75%的坡地。 |
强烈侵蚀 |
土壤侵蚀强烈。植覆被盖度为45—60%且坡度为>35的坡地;或者植覆被盖度为30-45%且坡度为25-350的坡地;或者植覆被盖度<30%但坡度在15—250之间的坡地;坡度为15- 250旷的坡耕地。 |
极烈度侵蚀 |
土壤侵蚀十分强烈,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覆被盖度30—45%且坡度>35%的坡地;或者坡度25-350但植覆被盖度<30%的坡地。 |
剧烈侵蚀 |
土壤侵蚀极为强烈,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峡谷地区。植覆被盖度<30%且坡度大于350的地段及大于350的耕地。地形破碎的黄土区,植被稀少,植覆被盖度<10%的地区。 |
(2)风力侵蚀 |
|
微度侵蚀 |
平沙地中出现斑状风蚀坑,梁窝状沙丘迎风坡基本无风蚀,农耕地中有零星的风蚀斑。风蚀地貌占总面积5%以下。斑点状流沙,占总面积5%以下。植覆被盖度大于70%。包括风蚀区的水体。 |
轻度侵蚀 |
平沙地出现长的风蚀沟,梁窝状沙丘迎风坡出现风蚀破口,农耕地中出现较密线性风蚀沟。风蚀地貌占总面积5-25%。片状流沙、灌丛沙堆,占总面积5-25%。植覆被盖度70-50%。 |
中度侵蚀 |
平沙地出现较大的风蚀坑,梁窝状沙丘迎风坡风蚀破口达1/2处,农耕地中出现中等深度的风蚀洼地。风蚀地貌占总面积25-50%。大面积的片状流沙、密集的灌丛沙堆。占总面积25-50%。植覆被盖度50-30%。 |
强烈侵蚀 |
平沙地出现较大的风蚀坑,梁窝状沙丘迎风坡风蚀破口达1/2处,农耕地中出现中等深度的风蚀洼地。风蚀地貌占总面积25-50%。大面积的片状流沙、密集的灌丛沙堆。占总面积25-50%。植覆被盖度30-10%。 |
极强烈侵蚀 |
出现深层块状风蚀洼地、风蚀深槽,风蚀地貌占总面积70%以上。或流动平沙地与流动沙丘占总面积70%以上。植覆被盖度10%。 |
剧烈侵蚀 |
出现极深层片状风蚀盆地、风蚀大深槽、风蚀谷,流动沙丘占总面积90%以上。植覆被盖度小于1%。包括裸岩和石、砾质戈壁。 |
(3)冻融侵蚀:冻融侵蚀主要发生的环境条件是冰缘环境。其分布受纬度、海拔高程、低温气候的影响,与多年冻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根据冻融发生的温度条件,拨定年平均气温小于1~-20作为划分冻融侵蚀类型的指标,结合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貌部位、温度条件等其它指标划分出冻融侵蚀类型。 |
|
微度侵蚀 |
在大片多年冻土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很小,或几乎不发生侵蚀。主要在高寒和冰川、永久积雪地区。 |
轻度侵蚀 |
由于地貌类型,气候等的影响,分隔大片多年冻土,呈岛状分布,融化时造成轻度侵蚀。 |
中度侵蚀 |
年均气温低于-1~-20,但季节性冻融交替明显,融水可时断时续发生侵蚀。 |
强烈侵蚀 |
融化水可产生集中较大的径流,发生突发的侵蚀,甚至泥石流,侵蚀强度较大。 |
(4)重力侵蚀:不作强烈分级。 |
|
(5)工程侵蚀:不作强烈分级。 |
|
传统的水土流失研究,侵蚀量多在坡面、径流小区尺度监测:区域、流域尺度多以河流泥沙数据为准,缺少对全坡面、小流域和更大尺度水土流失的直接监土壤侵蚀测(王飞等2003)。通过设置标准的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起源于美国。到1955年,美国收集了大约530个站点在一年时间内的65000次降雨资料,以及8250个小区一年土壤侵蚀和2500个流域一年的径流资料,在这些实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著名的土壤侵蚀通用方程(谢云,2003)。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土保持试验站也均用野外径流观测小区(张科利,2000)进行土壤侵蚀的观测与研究。径流小区试验场一般修建布设规整的坡面土壤侵蚀标准小区,不同坡长径流小区和自然坡面径流小区等,径流小区以选择代表自然状态的坡面为宜(唐克丽等,2004),并设专人观测,可以得到不同植被、土壤、坡度、坡长、种植结构等侵蚀因子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实测资料,观测项目可以包含降雨量、降雨强烈、径流量、冲刷量、径流系数、水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度、树木成活率、树径、树高、郁闭度、果品产量、粮食产量,径流小区的实测资料被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坡度、坡长、土壤、植物及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土壤侵蚀预报和评价提供必要土壤侵蚀的参数。
遥感是进行环境和灾害动态监测的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刻地了解地表的特征及其变化。由于土壤侵蚀是发生在地表的过程,受到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除了与降雨径流相关以外,还与土壤、岩性、地质、地貌、植被、地形、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侵蚀退化标志如地表裸露程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是能够被遥感技术所记录和获取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调查。在我国,以航天航空等多层次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大、中、小不同尺度对全国、大江大河、重点土壤侵蚀区和小流域进行遥感调查与监测,编制了大量的遥感图件。对于土壤侵蚀风险评价,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将这些方法区分为基于专家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遥感信息虽然都是信息源,但在不同的土壤侵蚀监测和调查中的具体应用也不同的。在众多采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壤侵蚀调查的方法中,以目视解译法和指数提取法应用最为广泛。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分类方法、图像变换等方法在土壤侵蚀调查中也多有应用。土壤侵蚀是多因子综合影响的一个复杂的时空过程。其他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方法也可以被土壤侵蚀调查借鉴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