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
图6-1 2014年沱沱河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2 2014年直门达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3 2014年新寨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过程线
图6-4 2014年隆宝滩站逐日平均水位、流量过程线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三江源水资源监测站点示意图
执行的有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汇总表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1 |
国家现行的水文行业规范、技术规定 |
《水位观测标准》(GB/T50138-2010)、《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SL337—2006)、《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50159-92)、《降水量观测规范》(GL21-2006)、《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265-88)、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水文巡测规范》(SL195-97)、《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SL460-200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8)、《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1998)、《水质采样技术规程》(SL187-1996)。 |
2 |
省局已制定的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 |
水文测站任务书、水文站汛前准备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水文测验质量评定标准、水文测验技术细则、水文资料在站整编质量评定标准、水文资料整编规范补充规定、水文资料管理办法。 |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班玛、上村、同仁站采用人工驻守观测,雁石坪、隆宝滩、香达和下拉秀巡测站采用自记水位计自记观测。
驻测站水位观测执行新颁布实施的《测站任务书》和《水位观测标准》(GB/T50138-2010)的要求,非汛期按2段制观测,汛期按4段制观测,当水情变化急剧时采用8段制、24段制或若干分钟观测一次的标准,并注意随时加测水位,以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每月对使用水尺校测1次,同时在较大洪水过后或冰冻影响较大,及时对发现有变动迹象的水尺进行校测。
巡测站使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时,一是使用前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和测站任务书的要求安装、设置气泡式水位计各项参数,进行水位的标定,要求标定误差不超过±2cm;二是工作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每月到现场采集水位数据不少于2次,以防止数据丢失,并在采集前进行水位的比测(比测误差不超过±2cm),当超过允许误差较大时要进行原因查找分析,及时排除故障,并重新进行水位标定;2、要求设备看护人员做好巡视工作,及时清除自记水位计探头处漂浮物,以确保自记水位数值的真实可靠;3、当自记水位计被水冲毁或出现故障时,及时恢复人工水位观测,由委托人员每日按4段制观测水位,水位变化较大时随时增加测次。4、每次巡测时应认真检查水位计电池电压,其电压值均未低于12.9V,满足自记水位计正常工作电压。5、巡测完毕后,及时进行水位数据的整理和点绘分析,水位数据根据水位变化情况按4~8段制手工挑选摘录,计算日平均水位,并点绘逐时水位过程线图。
从各站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观测水位均在1000次以上,基本控制了河流水位变化的全过程;各站全年均频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水,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洪峰多为复式峰,洪水持续时间较长,水位变幅较大。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班玛、上村和同仁站流量测验采取驻守测验,雁石坪、隆宝滩、香达和下拉秀站流量测验采取巡测,各站测流仪器设备及测验方式方法见表3-1。
流量测验按照《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的要求,流量测次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洪峰过程尽量加密测次,以控制流量变化过程,满足推算日平均流量和各项特征值的挑选摘录。驻测站低水时,流量测验采用悬杆流速仪0.6一点法,测速历时100秒,测速垂线3~12条;中、高水时,流量测验采用流速仪0.6一点法,测速历时100秒,测速垂线7~25条;当水位涨落急剧时,流量测验尽量采用流速仪0.6或水面一点法,测速历时60秒,测速垂线可适当减少;当流速仪不能施测时采用中泓浮标法进行施测,按各站测洪方案进行。测量水深时,每条垂线水深测量不少于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有效水深;当无法用流速仪法和浮标法测流时,可采用比降面积法测流。巡测站流量施测方法视各站测验条件而定。香达(四)站一般采用ADCP施测流量,特殊情况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比降面积法施测;下拉秀、雁石坪站一般采用悬杆流速仪法施测流量,特殊情况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比降面积法施测;隆宝滩站全年采用悬杆流速仪法涉水测流。
表3-1 青海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流量监测仪器设备及测验方式方法
站 名 |
监测方式 |
主要测验仪器 |
测验设备 |
流量测验方法 |
备注 |
沱沱河 |
汛期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桥测车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汛期站 |
直门达 |
全年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水文缆道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
新 寨 |
全年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水文缆道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
班 玛 |
全年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水文缆道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
上 村 |
全年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水文缆车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
同 仁 |
全年驻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水文缆车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
香达(四) |
全年巡测 |
走航式ADCP 电波流速仪 |
桥 |
测速垂线0.0一点法 |
巡测站 |
下拉秀 |
全年巡测 |
旋桨式流速仪电波流速仪 |
水文缆车 |
测速垂线0.0一点法 |
巡测站 |
隆宝滩 |
全年巡测 |
旋桨式流速仪 |
涉水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巡测站 |
雁石坪 |
汛期巡测 |
旋桨式流速仪电波流速仪 |
桥 |
测速垂线0.6一点法 |
巡测站 |
为保证流量测验工作的质量,汛前汛后及大洪水过后各施测1次基本断面,岸上部分应测至历年洪水位以上0.5~1.0m。当测验河段发生较大冲淤时,应施测过水断面部分,岸上部分未发生变化时可不施测。同时在测流完成后及时对每份流量资料进行合理性检查,坚持随测、随算、随分析、随整理的“四随”工作原则,加强单次流量的分析,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1、加强流速仪、秒表的比测、检查和养护,保证仪器正常使用;2、加强测点流速、垂线流速、水深和起点距测量记录的检查分析,在现场针对每一垂线测量和计算结果,结合测站特性、河流水情和测验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要求现场点绘垂线流速分布曲线图,检查分析其分布的合理性,当发现有反常现象时,应检查原因,有明显的测量错误时及时进行复测;采用固定垂线测速,便于与相邻垂线及上一测次的实测成果对照检查。3、流量测验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分析要求在每次测流结束进行流量的计算校核,点绘水位或其它水力因素与流量、水位与面积、水位与流速关系曲线图,检查分析其变化趋势和三个关系曲线相应关系的合理性;当发现流量测点反常时,及时检查分析反常的原因,对无法进行改正而具有控制性的测次,到现场对河段情况进行勘察,并及时增补测次验证,保证测验成果的质量。4、用ADCP施测时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施测前确定测验起点和终点位置,其确定准则是起点和终点处的水深应保证垂线上至少有两个有效单元,在测验起点和终点做明显标记,并采用绳尺准确测量测验起点和终点的离岸距离;(2)尽量固定测验断面位置;(3)走船时尽量保持直线航行,且使测船的平均速度小于水流的平均速度;(4)为了减小流量测验中的偶然误差,每次流量测验至少进行四个测回单次流量测验,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实测流量值,选择合格测回时,必须选择来回连续的两个测回。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流量测次均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未发生缺测、漏测现象,满足定线推流的精度要求。同时各站所采用的测流方法视测站具体情况制定,有效地保证了实测流量的精度。各站流量施测情况统计详见表3-2。
表3-2 青海三江源2014年水资源监测站流量施测情况统计表
站 名 |
全年施测次数 |
采用流速仪法施测次数 |
采用ADCP 施测次数 |
采用电波流速仪法施测次数 |
采用中泓浮标法施测次数 |
采用比降面积施测次数 |
备注 |
沱沱河 |
50 |
50 |
|
|
|
|
汛期站 |
直门达 |
31 |
30 |
1 |
|
|
|
|
新 寨 |
44 |
44 |
|
|
|
|
|
班 玛 |
45 |
45 |
|
|
|
|
|
上 村 |
79 |
|
|
|
24 |
|
|
同 仁 |
57 |
54 |
|
|
3 |
|
|
香达(四) |
15 |
|
14 |
|
|
1 |
巡测站 |
下拉秀 |
15 |
|
14 |
|
|
1 |
巡测站 |
隆宝滩 |
15 |
15 |
|
|
|
|
巡测站 |
雁石坪 |
12 |
9 |
|
|
2 |
1 |
巡测站 |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上村和同仁站泥沙测验包括单样含沙量和悬移质输沙率。单样含沙量测验时严格按照《河流悬移质输沙率测验规范》(GB50159-92)的要求,以测得完整的含沙量变化过程为原则。单样含沙量采用横式采样器、器皿0.6或0.0一点取样。洪水期一次较大洪水取样不少于5次,含沙量变化剧烈时增加测次。平水期在水位定时观测时取样一次。非汛期含沙量变化平缓时,每5天取样一次;当河水清澈时可改为目测,含沙量作零处理;当含沙量有明显增大时,及时恢复测验。悬移质输沙率采用横式采样器、器皿0.6一点取样。各站施测垂线数目不应少于7条,全年测次不应少于15次,测次主要分布在洪水期,平、枯水期视情况可适当布设测次,以控制了含沙量变化过程。
为保证泥沙测验工作的质量,各站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取样仪器维护、垂线布设位置、取样方法、水样处理等各环节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2、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控制沙量处理、称重各个环节质量精度;3、及时点绘垂线含沙量分布曲线,以对照检查不同水沙情况下含沙量横向分布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4、在水位、流量过程线上点绘单样含沙量过程线,比较单样含沙量与其他因素的变化趋势,检查测次分布是否恰当,随时改进;5、计算出输沙率实测成果,立即点绘在单断沙关系图上,如关系点突出偏离关系线,则应检查水样处理、成果计算有无错误,并要和所绘制的含沙量分布图进行对照,以查清偏离关系线的原因。
从实测资料可以看出,各站全年单沙施测在261~504次之间;悬移质输沙除沱沱河施测3次、上村站直接采用单沙代断沙没有施测外,其它站全年施测均为15次,且测次合理布设在各级水位、泥沙变化过程,满足定线推沙的精度要求。各站实测单沙、悬移输沙率施测情况统计见表3-3。
表3-3 各站实测单沙、悬移输沙率施测次数统计表
站 名 |
单沙次数 |
取样方法 |
悬移输沙次数 |
取样方法 |
备 注 |
沱沱河 |
504 |
主流一线0.0一点 |
3 |
器皿10/0.0选点 |
近似法 |
直门达 |
261 |
固定一线0.6一点 |
15 |
固定垂线0.6选点 |
|
新 寨 |
337 |
固定一线0.6一点 |
15 |
横式0.6选点 |
|
上 村 |
282 |
水边一线0.0一点 |
0 |
|
单沙代断沙 |
同 仁 |
476 |
固定垂线0.6一点 |
15 |
固定垂线0.6选点 |
|
沱沱河、直门达、新寨、上村和同仁站5~10月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24段制观测,在此期间若无法用自记雨量器观测时,可采用人工雨量器按4段制观测,记降水起迄时间;1~4月和10~12月采用人工雨量器2段制观测,不记降水起迄时间。班玛站全年采用人工雨量器,汛期按4段制观测,1~4月和10~12月按2段制观测,均不记降水起迄时间。
各站降水量观测严格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GL21-2006)的要求。使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时,严格按照观测程序、更换记录纸的要求进行,当连续无雨或降雨量小于5mm之日可不换纸,但每张记录纸不宜超过5天;若8时换纸遇大雨时,可拨开笔档,转动钟筒,转动笔尖越过压纸线,将笔尖对准坐标线继续记录,待雨小或雨停时换纸。同时为防止漏记降雨过程、虹吸量不正常、记录时间超差等现象的发生,有降水之日应在降水之前、20时巡测仪器运行情况,暴雨时应适当增加巡测次数,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使用人工雨量器观测时,一般情况是在降水停止后立即用量杯进行量测,当降雪或雹时应取去雨量器的漏斗和储水器,或换成承雪器,用储水筒承接雪或雹,观测时用备用储水筒替换,并将换下来的储水筒加盖带回室内,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量测:一是待储水瓶内的雪或雹融化后倒入量杯量测;二是向储水筒注入定量温水,待雪或雹融化后用量杯量测出总量,再减去加入的温水量,即得雪或雹量;三是配有感量不大于1g台称的站,可用称重法,称重前将附着在筒外的降水物和泥土等清除干净。使用量杯读数时,视线与水面凹面最低处平齐,要求记录前后各观测一次。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水过程线清晰、无断线,降水人工摘录统计符合规范要求,并部分异常降水过程记录线分析合理;各站采用人工雨量器观测降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
直门达、同仁站为蒸发代表站,全年采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非封冻期间E601型蒸发器采用测针观测;稳定封冻期间E601型蒸发器每月初称重1次,同时增加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用于分析计算代表站蒸发折算系数。新寨、上村站非冰期采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封冻期采用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其蒸发量采用各站代表站同期E601型蒸发折算系数进行换算。
各站蒸发量观测严格按照《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265-88)的要求。水面蒸发量每日8时观测一次,若观测正点时正在降暴雨,蒸发量观测可推迟进行,待雨强转小或雨停后立即观测;暴雨前后应观测水面,暴雨对蒸发有影响时,应分段计算日蒸发量;蒸发器中的水要经常保持清洁,应随时捞取漂浮物,发现器内水体变色、有味或器壁上出现青苔时应及时换水,汛期E601蒸发器至少2个月内换水一次;每年对蒸发称鉴定不应少于3次。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观测原始观测资料整洁有序、记录完整,整编成果表均符合规范要求,附注说明完备。
根据测站任务书及《河流冰情观测规范》(SL59-93)的要求,驻测站出现冰情时需观测冰情,其观测时间与水位观测时间一致,即在观测水位的同时观测一次冰情,观测方法为目测。巡测站只在施测流量时观测冰情。
从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各站冰情出现在上一年10月至第二年5月,河流冰情主要有:岸冰、流冰、流冰花、稀疏流冰花、微冰和封冻等。除上村、下拉秀站出现稳定封冻期外,其它站均未封冻。河流流冰、流冰花和稀疏流冰花主要出现在早晨,中午以后流冰、流冰花和稀疏流冰等结束。
根据测站任务书的要求,气温、水温采用全年观测。驻测站汛期气温采用一段制(8时)观测,非汛期气温采用二段制(8时、20时)观测,气温特征值在每日8时观测值中挑选;沱沱河、直门达、上村、大米滩、同仁站水温全年均采用一段制(8时)观测,当水温在0℃以下时记为0℃,当连续3-5日水温在0℃以下时可目测水温。为便于计算出年特征值,目测期间的水温值记为0℃。
工作中,为保证气温、水温的观测精度,全部采用水银温度计,要求观读人员视线与温度刻划线平行,当温度出现在两最小刻度之间时应进行估读,原则上采用四舍五入;不定期对使用的温度计进行率定,当温度计出现异常时应立即更换,有效地保证了观测精度。
区域跟踪监测与补充调查作为三江源水资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年来,格尔木分局、玉树分局巡测队先后完成了唐古拉山地区尕日曲通天河段、楚玛尔河段、珍秦河段以及附近地区洪水调查工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主要工作内容为:确定了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暴雨强度和雨量等,以及调查确定洪水痕迹、洪水发生时间、调查河段纵横断面的简易测量、洪水流量计算等。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监测项目为23项。工作中采用现场测定与实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水温项目现场测定,其余项目样品采集后按表3要求,现场加入保存剂,送实验室分析测定。海东分中心将铜、锌、铅、镉4个检测参数样品采集后现场加入保存剂,送省中心实验室分析测定。水质监测项目及方法见表3-4。
表3-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表
序号 |
项目 |
分析方法 |
最低检出限(mg/L) |
方法来源 |
1 |
水温 |
温度计法 |
|
GB13195-1991 |
2 |
pH |
玻璃电极法 |
|
GB6920-1986 |
3 |
溶解氧 |
碘量法 |
0.2 |
GB7489-1987 |
4 |
高锰酸盐指数 |
酸性高锰酸钾法 |
0.5 |
GB11892-1989 |
5 |
化学需氧量 |
重铬酸钾法 |
10 |
GB11914-1989 |
6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稀释与接种法 |
2 |
GB7488-1987 |
7 |
氨氮 |
纳氏试剂比色法 |
0.05 |
GB7479-1987 |
8 |
总磷 |
目酸铵分光光度法 |
0.01 |
GB11893-1989 |
9 |
铜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
0.001 |
GB7475-1987 |
10 |
锌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5 |
GB7475-1987 |
11 |
氟化物 |
离子选择电极法 |
0.05 |
GB7484-1987 |
12 |
硒 |
原子荧光光度法 |
0.0003 |
SL327.3-2005 |
13 |
砷 |
原子荧光光度法 |
0.0002 |
SL327.1-2005 |
14 15 |
汞 镉 |
原子荧光光度法 |
0.00001 |
SL327.2-2005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
0.00005 |
GB7475-1987 |
||
16 |
铬(六价) |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0.004 |
GB7467-1987 |
17 |
铅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螯合萃取法) |
0.01 |
GB7475-1987 |
18 |
氰化物 |
异盐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
0.004 |
GB7487-1987 |
19 |
挥发酚 |
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0.002 |
GB7490-1987 |
20 |
石油类 |
红外分光光度法 |
0.10 |
GB/T16488-1996 |
21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亚钾兰分光光度法 |
0.05 |
GB7494-1987 |
22 |
硫化物 |
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 |
0.005 |
GB/T16489-1996 |
23 |
粪大肠菌群 |
多管发酵法 |
|
SL355-2006 |
11个监测站点中,上村、新寨、香达、下拉秀、隆宝滩、班玛、同仁7个站点丰水期监测1次、枯水期监测2次;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河3个站点丰水期监测2次、枯水期监测1次。监测时间见表3-6、河流采样垂线和采样点布设见表3-7。
表3-6 青海省三江源区2013年水质监测实施时间表
年 份 |
监测断面 |
监测频次 |
监测时间 |
备注 |
2013 |
上村、新寨、香达、下拉秀、班玛、同仁、隆宝滩 |
3次/年 |
1月、7月、10月 |
|
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河 |
3次/年 |
6月、8月、11月 |
|
表3-7 河流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表
垂线布设 |
采样点布设 |
|||
水面宽(m) |
垂线布设 |
相对范围 |
位置 |
说明 |
<50 |
1条(中弘处) |
|
采集表层水样 |
|
50~100 |
左、中、右3条 |
左、右设在距湿岸5~10m处 |
||
100~1000 |
左、中、右3条 |
左、右设在距湿岸5~10m处 |
||
(1)水样采集后,根据不同的样品保存要求分装,并分别加入化学保存剂。每个水样瓶(桶)都贴上水样标签,注明采样断面、断面位置、采样方法、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和采样人等,并现场填写采样记录表。
(2)装有水样的容器必须妥善密封,并在运输箱体上贴上“直立”字样,以防在运输中破损或倒立。
(3)在水样运送时,所有装箱并附有现场采样记录表的水样,采样人和送样人都必须清点和校核,并在送样单上签字,样品运送中尽可能减少耽搁时间。
(4)其他事宜按照青海省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执行。
(1)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全部检测仪器设备和玻璃器具按检定周期由省技术监督局检定。根据检定结果贴有“合格”标志,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2)检测人员质量控制
分析测试室各检测人员对本人所承担检测项目的质量直接负责,正确操作,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及分析结果质控表,所有检测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采样质量控制
依据《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1998)采集样品时,每批随机采集10%~20%的现场平行样及全程序空白样品,同其它断面样品一同送往实验室。
现场空白样品即在采样现场以纯水作样品,与样品同等条件下装瓶、保存、运输和交送实验室分析。
(4)实验室质量控制
①纯水要求:纯水是分析工作必要条件之一,对不同分析项目,选用不同纯度的纯水,以保证检测质量。要求每月值班人员制备好纯水后,有专人负责抽检纯水的质量,要求 pH在5.0~7.5;电导率≤5.0µs/cm,达到此要求后方能使用,否则须重新制备。
②溶液配制及标定要求:检测用化学试剂必须按规定检测方法要求选用,本着既能满足检测要求,又要节约的原则,选用合格试剂。
溶液配制要认真填写配制记录,试剂瓶上标签书写内容要齐全,字迹清晰,以免混淆。需标定的溶液,使用前进行标定。
③实验室分析要求: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水环境监测规范》及《作业指导书》中有关规定。
标准曲线绘制:要求相关系数≥0.999,截距a≤5% 。
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标准物质测定:容量法要求每批样品平行双样测定率100%;分光光度法每批样品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测定率不低于10%。平行双样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准确度符合表3-8、表3-9。不定期插入标准物质样品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标准值范围。
表3-8 平行双样合格范围表
分析结果所在数量值(mg/L) |
B (空白) |
0.0001 |
0.001 |
0.01 |
0.1 |
1.0 |
10 |
100 |
相对偏差最大允许值(%) |
50 |
50 |
30 |
20 |
10 |
5 |
2.5 |
1 |
表3-9 加标回收率合格范围表
加标回收率 |
常量 (≥1mg/L) |
95~105% |
半微量 (0.1~0.9mg/L) |
90~110% |
|
微量 (<0.1mg/L) |
80~120% |
3.1.1评价方法
本次降水量评价工作共收集到10处水文站、20处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的降水资料均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相对均匀。
根据三江源区降水的主要成因,水汽的来源,冷暖锋面的活动情况,结合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依据年度雨量观测资料,绘制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高值区、低值区的分布与降水形成的条件吻合,等值线合理。利用Arcgis软件,建立流域套行政分区的一、二、三级分区图层,根据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图,采用Topology工具计算分区面降水量。
3.1.2降水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2014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92%,1~3月与10~12月降水总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8~32.3%,形成干湿季分明的特点。代表站中,沱沱河气象站、直门达水文站、达日气象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21.7~28.2%;新寨水文站、玛多气象站、同仁水文站、囊谦气象站、杂多气象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2.3~37.1%;上村水文站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29.2%;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所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受地形、气流的影响,一般降水量大的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相对均匀,降水量小的地区,降水量较为集中,除达日气象站出现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其余站点均出现在6~9月,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9~92%。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过程见图2,各站点降水量月分配见表2。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与多年平均(1956~2000系列,下同)比较,长江流域沱沱河气象站、直门达水文站、新寨水文站分别增加了81.2%、31.6%、34.8%;黄河流域玛多气象站、达日气象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较多年平均增加了16.1%、16.6%、15.7%、5.5%;澜沧江流域囊谦气象站、杂多气象站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分别增加了5.4%、29.6%。三江源区各个代表站2014年、多年平均、2004—2014年降水量结果见表3。
图2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柱状图
表2 三江源区2014年各站点降水量月分配表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降水 |
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mm) |
|||
月份 |
降水 |
|||||||||||||||
沱沱河 气象站 |
mm |
0 |
1.5 |
1.1 |
1.3 |
10.5 |
78.9 |
112.5 |
126.3 |
99.3 |
11.4 |
5.4 |
5.2 |
453.4 |
6~9 |
417 |
% |
0.0 |
0.3 |
0.2 |
0.3 |
2.3 |
17.4 |
24.8 |
27.9 |
21.9 |
2.5 |
1.2 |
1.1 |
100.0 |
92 |
||
直门达 水文站 |
mm |
0.8 |
3.5 |
14.3 |
34.5 |
87.4 |
164.7 |
63.4 |
146.3 |
137.5 |
14.6 |
0 |
8.5 |
675.5 |
6~9 |
511.9 |
% |
0.12 |
0.52 |
2.12 |
5.11 |
12.94 |
24.38 |
9.39 |
21.66 |
20.36 |
2.16 |
0.00 |
1.26 |
100 |
75.8 |
||
新 寨 水文站 |
mm |
0.2 |
3.9 |
17.2 |
28.1 |
80.6 |
169.1 |
66.4 |
135.6 |
123.3 |
16.2 |
0.3 |
5.9 |
646.8 |
6~9 |
494.4 |
% |
0.03 |
0.60 |
2.66 |
4.34 |
12.46 |
26.14 |
10.27 |
20.96 |
19.06 |
2.50 |
0.05 |
0.91 |
100 |
76.4 |
||
玛 多 气象站 |
mm |
1.6 |
4.5 |
7.1 |
19.2 |
29.9 |
81.1 |
67.4 |
57 |
63.3 |
26.8 |
1.5 |
2.6 |
362 |
6~9 |
268.8 |
% |
0.44 |
1.2 |
2.0 |
5.3 |
8.3 |
22.4 |
18.6 |
15.7 |
17.5 |
7.4 |
0.41 |
0.72 |
100 |
74.3 |
||
达 日 气象站 |
mm |
6.1 |
18.1 |
39.4 |
34.1 |
75.9 |
115.2 |
59.1 |
178.8 |
73.3 |
22.3 |
3.3 |
8.3 |
633.9 |
5~8 |
429 |
% |
0.96 |
2.9 |
6.2 |
5.4 |
12.0 |
18.2 |
9.3 |
28.2 |
11.6 |
3.5 |
0.52 |
1.3 |
100.0 |
67.7 |
||
上 村 水文站 |
mm |
0 |
0 |
0 |
21.6 |
8.9 |
48.4 |
94.2 |
59.8 |
69.2 |
20.9 |
0 |
0 |
323.0 |
6~9 |
271.6 |
% |
0 |
0 |
0 |
6.69 |
2.76 |
14.98 |
29.16 |
18.51 |
21.42 |
6.47 |
0 |
0 |
100 |
84.1 |
||
同 仁 水文站 |
mm |
0 |
5.0 |
5.8 |
49.2 |
24.7 |
94.4 |
60.3 |
92.7 |
56.9 |
33.9 |
0.5 |
0 |
423.4 |
6~9 |
304.3 |
% |
0 |
1.18 |
1.37 |
11.62 |
5.83 |
22.30 |
14.24 |
21.89 |
13.44 |
8.01 |
0.12 |
0 |
100.0 |
71.9 |
||
囊 谦 气象站 |
mm |
1 |
1.4 |
3 |
11.7 |
42.4 |
172.3 |
56.8 |
155.2 |
80.6 |
15.2 |
2.4 |
11.6 |
553.6 |
6~9 |
464.9 |
% |
0.18 |
0.25 |
0.54 |
2.1 |
7.7 |
31.1 |
10.3 |
28.0 |
14.6 |
2.7 |
0.43 |
2.10 |
100.0 |
84 |
||
杂 多 气象站 |
mm |
6.3 |
23.5 |
7.9 |
9.2 |
34.1 |
215.1 |
82.8 |
179.2 |
94.2 |
14.7 |
1.9 |
11.6 |
680.5 |
6~9 |
571.3 |
% |
0.93 |
3.5 |
1.2 |
1.4 |
5.0 |
31.6 |
12.2 |
26.3 |
13.8 |
2.2 |
0.28 |
1.7 |
100.0 |
84 |
||
表3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水文站降水量表
水资源区 |
站点 |
年降水量(mm) |
较多年均值 (±%) |
较2004年(±%) |
较2005年(±%) |
较2006年(±%) |
较2007年(±%) |
较2008年(±%) |
较2009年(±%) |
较2010年(±%) |
较2011年(±%) |
较2012年(±%) |
较2013年(±%) |
|||||||||||
2014年 |
多年 平均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长江 |
沱沱河气象站 |
453.4 |
250.2 |
281.3 |
395.8 |
240.1 |
351.9 |
330.5 |
503.0 |
331.7 |
382.3 |
333.6 |
274.6 |
81.2 |
61.2 |
14.6 |
88.8 |
28.8 |
37.2 |
-9.9 |
36.7 |
18.6 |
35.9 |
65.1 |
直门达水文站 |
675.5 |
513.2 |
443.4 |
608.5 |
394.9 |
395.9 |
518.4 |
611.7 |
394.9 |
541.9 |
550.9 |
463.9 |
31.6 |
52.3 |
11.0 |
71.1 |
70.6 |
30.3 |
10.4 |
71.1 |
24.7 |
22.6 |
45.6 |
|
新 寨 水文站 |
646.8 |
480.0 |
435.6 |
573.5 |
360.8 |
402.5 |
488.8 |
607.8 |
426.9 |
486.7 |
585.0 |
461.9 |
34.8 |
48.5 |
12.8 |
79.3 |
60.7 |
32.3 |
6.4 |
51.5 |
32.9 |
10.6 |
40.0 |
|
黄河 |
玛 多 气象站 |
362.0 |
311.9 |
331.8 |
394.9 |
328.0 |
428.9 |
283.2 |
474.9 |
332.2 |
385.3 |
419.6 |
311.6 |
16.1 |
9.1 |
-8.3 |
10.4 |
-15.6 |
27.8 |
-23.8 |
9.0 |
-6.0 |
-13.7 |
16.2 |
达 日 气象站 |
633.9 |
543.8 |
591.0 |
630.7 |
466.2 |
658.9 |
623.1 |
602.3 |
571.2 |
561.2 |
643.9 |
585.0 |
16.6 |
7.3 |
0.5 |
36.0 |
-3.8 |
1.7 |
5.2 |
11.0 |
13.0 |
-1.6 |
8.4 |
|
上 村 水文站 |
323.0 |
279.2 |
239.5 |
325.1 |
244.6 |
297.4 |
365.7 |
405.7 |
293.5 |
294.6 |
362.1 |
293.1 |
15.7 |
34.9 |
-0.6 |
32.1 |
8.6 |
-11.7 |
-20.4 |
10.1 |
9.6 |
-10.8 |
10.2 |
|
同 仁 水文站 |
423.4 |
401.5 |
469.9 |
491.1 |
384.7 |
551.1 |
502.1 |
441.9 |
439.9 |
379.6 |
466.6 |
361.5 |
5.5 |
-9.9 |
-13.8 |
10.1 |
-23.2 |
-15.7 |
-4.2 |
-3.8 |
11.5 |
-9.3 |
17.1 |
|
澜沧江 |
囊 谦 气象站 |
553.6 |
525.2 |
491.3 |
635.0 |
552.4 |
575.6 |
585.9 |
562.4 |
564.1 |
491.3 |
683.5 |
508.8 |
5.4 |
12.7 |
-12.8 |
0.2 |
-3.8 |
-5.5 |
-1.6 |
-1.9 |
12.7 |
-19.0 |
8.8 |
杂 多 气象站 |
680.5 |
525.2 |
551.2 |
548.0 |
447.1 |
495.5 |
700.8 |
618.8 |
455.3 |
543.1 |
599.6 |
556.0 |
29.6 |
23.5 |
24.2 |
52.2 |
37.3 |
-2.9 |
10.0 |
49.5 |
25.3 |
13.5 |
22.4 |
|
3.1.3 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1.3.1平面分布
根据我国年降水量类型带的划分标准,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为十分湿润带,800~1600mm为湿润带,400~800mm为半湿润带,200~400mm为干旱带,200mm以下为严重干旱带。多年平均情况下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可大体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地带:
黄河干流的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属于半湿润带;黄河干流兴海县的河谷地段及长江楚玛尔河一带年降水量较少,在300~400mm之间,属于干旱带。
降水量年际之间存在差异,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相互过渡,并无明显的固定分界线。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降水量在面上的变化比较复杂,2014年三江源区东南部久治气象站年降水量最高,达到844.8mm,甘德气象站615.7mm,治多气象站516mm,西北部五道梁408.6mm,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从流域看,黄河流域年降水量为476.9mm,长江流域为501.2mm,澜沧江流域为627.6mm。从行政分区看,果洛州年降水量最大,为544.7mm,海南州降水量最小,为411.6mm。2014年三江源区降水量等值线见图3。
3.1.3.2垂直分布
三江源区地势高耸,山脉连绵,地形复杂。长江流域上游的通天河、澜沧江流域上游的扎曲和黄河上游即青南地区,水汽的输送由东南向西北,随海拔升高,水汽不断减少,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
图3 2014年青海三江源区降水量等值线图
3.1.4 分区降水量
2014年三江源区年降水量508.7mm,折合水量1507.5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2.5%、0.07%、28.1%、27.9%、14.0%、9.5%、16.2%、7.1%、16.5%;与2009年、2012年比较,分别减少了7.0%、2.3%。其中黄河流域2014年降水量476.9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3%,长江流域年降水量501.2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30.3%,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量627.6mm,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27.0%。2014年三江源分区降水量见表4。
3.2.1水面蒸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江源区的水面蒸发量其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相反,即年降水量大的地区蒸发量较小,年降水量小的地区蒸发量较大。降水形成以山体为中心的高值区,而蒸发量则与之相反,这主要与蒸发量的影响因素分布有关。水面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速、温度和饱和差,而饱和差又与温度有关。
三江源区属与高原大陆性气候,故水面蒸发量比较大。水面蒸发量大小的分布规律与降水相反,自东向西递增。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山区水面蒸发量小,平原和河谷水面蒸发量大。黄河上游达日至久治一带属于低值区,2014年蒸发量在600mm以下,长江、澜沧江、黄河上游兴海以下河谷地段及西北部,2014年蒸发量都在600~1100mm之间。
3.2.2 水面蒸发量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2014年4~9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63.9~73.7%;1~3月与10~12月蒸发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26.3~36.1%;直门达水文站、新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蒸发量出现在5~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47.0~53.3%,直门达站、新
表4 2014年三江源区降水量表 |
|||||||||||||||
分区 |
计算面积 (km2) |
年降水量 |
较多年均值 |
较2004年 |
较2005年 |
较2006年 |
较2007年 |
较2008年 |
较2009年 |
较2010年 |
较2011年 |
较2012年 |
较2013年 |
||
(mm) |
(108m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河 |
河源至玛曲 |
62512 |
481.8 |
301.2 |
8.7 |
8.1 |
-97.4 |
20.0 |
-1.8 |
2.8 |
-10.5 |
8.7 |
-5.2 |
-13.8 |
5.0 |
玛曲至龙羊峡 |
33081 |
456.3 |
150.9 |
7.4 |
4.8 |
-95.9 |
13.7 |
-12.6 |
-10.7 |
-12.3 |
-2.7 |
-7.9 |
-17.3 |
0.6 |
|
龙羊峡至兰州 |
5335 |
548.1 |
29.24 |
9.0 |
17.1 |
-64.8 |
14.9 |
-11.8 |
-4.7 |
0.3 |
5.0 |
-4.3 |
-1.2 |
12.0 |
|
合计 |
100928 |
476.9 |
481.4 |
8.3 |
7.5 |
-98.5 |
17.6 |
-6.0 |
-2.3 |
-10.5 |
4.6 |
-6.0 |
-14.3 |
4.0 |
|
长江 |
通天河 |
137704 |
473.8 |
652.5 |
34.0 |
34.4 |
-94.4 |
35.1 |
27.8 |
20.4 |
-9.3 |
21.3 |
10.1 |
7.9 |
25.0 |
直门达至石鼓 |
4246 |
714.8 |
30.4 |
37.0 |
55.6 |
36.9 |
58.8 |
59.2 |
29.9 |
16.2 |
43.0 |
30.0 |
7.6 |
51.0 |
|
雅砻江 |
6794 |
626.1 |
42.54 |
17.5 |
17.2 |
4.26 |
49.1 |
23.3 |
12.0 |
-0.3 |
22.7 |
-0.7 |
-4.0 |
11.4 |
|
大渡河 |
9648 |
710.0 |
68.5 |
7.0 |
20.0 |
-0.15 |
23.5 |
9.3 |
9.2 |
0.9 |
12.7 |
-3.6 |
1.6 |
23.9 |
|
合计 |
158392 |
501.2 |
793.9 |
30.3 |
32.7 |
6.92 |
35.5 |
26.7 |
19.2 |
-7.3 |
21.3 |
8.8 |
6.6 |
25.0 |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36998 |
627.6 |
232.2 |
27.0 |
25.6 |
5.69 |
27.9 |
26.5 |
6.4 |
2.0 |
26.9 |
16.2 |
-2.1 |
18.4 |
玉树州 |
164277 |
495.3 |
813.7 |
26.6 |
22.7 |
1.37 |
28.3 |
22.9 |
11.1 |
-6.5 |
18.5 |
7.1 |
-2.5 |
19.8 |
|
果洛州 |
71778 |
544.7 |
391.0 |
7.1 |
12.1 |
-8.51 |
20.9 |
-1.5 |
2.4 |
-9.1 |
10.8 |
-3.3 |
-9.0 |
7.8 |
|
黄南州 |
14741 |
516.0 |
76.07 |
3.0 |
4.8 |
-7.74 |
7.9 |
-17.2 |
-12.5 |
-9.8 |
0.3 |
-15.1 |
-14.9 |
4.1 |
|
海南州 |
14132 |
411.6 |
58.17 |
20.7 |
11.2 |
-11.67 |
22.1 |
-5.5 |
-7.1 |
-13.5 |
-6.7 |
2.8 |
-15.5 |
3.8 |
|
唐古拉山镇 |
31390 |
537.1 |
168.6 |
58.0 |
79.7 |
31.62 |
67.0 |
53.3 |
49.5 |
-0.5 |
40.7 |
28.2 |
38.9 |
36.5 |
|
合计 |
296318 |
508.7 |
1507.5 |
21.9 |
22.5 |
1.37 |
28.1 |
14.0 |
9.5 |
-7.0 |
16.2 |
7.1 |
-2.3 |
16.5 |
|
寨水文站、上村水文站、同仁水文站年内最大月蒸发量均出现在8月,占全年蒸发量的13.0~13.8%。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月分配见表5,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年内分配过程见图4。(E601)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长江流域直门达站、新寨站较多年平均比较分别增加3.4%、11.8%,黄河流域上村、同仁站较多年平均分别减少12.1%、31.9%。三江源区2014年与多年平均、2004年~2013年蒸发量对比情况见表6。
表5 2014年三江源区蒸发量代表站(E601)月分配表
站点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蒸发总量 |
|
直门达 水文站 |
mm |
42.4 |
53.8 |
72.1 |
94.1 |
109.7 |
89.6 |
116.4 |
100.9 |
65.2 |
63.6 |
60.6 |
42.1 |
910.5 |
% |
4.66 |
5.91 |
7.92 |
10.33 |
12.05 |
9.84 |
12.78 |
11.08 |
7.16 |
6.99 |
6.66 |
4.62 |
100.0 |
|
新 寨 水文站 |
mm |
40.2 |
45.6 |
63.0 |
97.7 |
102.0 |
85.2 |
90.6 |
77.4 |
61.7 |
65.7 |
53.1 |
33.1 |
815.3 |
% |
4.93 |
5.59 |
7.73 |
11.98 |
12.51 |
10.45 |
11.11 |
9.49 |
7.57 |
8.06 |
6.51 |
4.06 |
100 |
|
上 村 水文站 |
mm |
32.8 |
49.0 |
97.3 |
105.9 |
130.0 |
82.6 |
96.8 |
87.7 |
83.9 |
62.5 |
45.9 |
26.8 |
901.2 |
% |
3.64 |
5.44 |
10.80 |
11.75 |
14.43 |
9.17 |
10.74 |
9.73 |
9.31 |
6.94 |
5.09 |
2.97 |
100 |
|
同 仁 水文站 |
mm |
16.7 |
20.8 |
48.3 |
58.9 |
71.1 |
71.6 |
80.6 |
58.2 |
39.3 |
30.8 |
14.7 |
10.7 |
521.7 |
% |
3.64 |
5.44 |
10.80 |
11.75 |
14.43 |
9.17 |
10.74 |
9.73 |
9.31 |
6.94 |
5.09 |
2.97 |
100 |
|
图4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年内分配柱状图
表6 2014年三江源区代表站蒸发量(E601)表
水资源 分区 |
站点 |
年蒸发量(mm) |
较多年均值(±%) |
较2004年(±%) |
较2005年(±%) |
较2006年(±%) |
较2007年(±%) |
较2008年(±%) |
较2009年(±%) |
较2010年(±%) |
较2011年(±%) |
较2012年(±%) |
较2013年(±%) |
|||||||||||
2014年 |
多年 平均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长江 流域 |
直门达 |
910.5 |
885.2 |
949.1 |
844.4 |
950.6 |
975.2 |
891.0 |
892.5 |
922.7 |
889.7 |
918.7 |
914.9 |
2.86 |
-4.07 |
7.83 |
-4.22 |
-6.63 |
2.19 |
2.02 |
-1.32 |
2.34 |
-0.89 |
-0.48 |
新寨 |
815.3 |
780.8 |
777.8 |
798.4 |
868.1 |
826.8 |
773.0 |
797.7 |
827.9 |
839.4 |
798.9 |
873.0 |
4.42 |
4.82 |
2.12 |
-6.08 |
-1.39 |
5.47 |
2.21 |
-1.52 |
-2.87 |
2.05 |
-6.61 |
|
黄河 流域 |
上村 |
901.2 |
1073 |
949 |
826.3 |
972.6 |
878.1 |
836.4 |
771.2 |
797.6 |
695.5 |
692.2 |
943.1 |
-16.01 |
-5.04 |
9.06 |
-7.34 |
2.63 |
7.75 |
16.86 |
12.99 |
29.58 |
30.19 |
-4.44 |
同仁 |
521.7 |
845.8 |
747.5 |
664.5 |
723.8 |
728.5 |
727.8 |
669.3 |
709 |
708.2 |
553.9 |
576.2 |
-38.32 |
-30.21 |
-21.49 |
-27.92 |
-28.39 |
-28.32 |
-22.05 |
-26.42 |
-26.33 |
-5.81 |
-9.46 |
|
本次评价采用2014年青海省内水文站点、黄委水文站点资料19处以及源区周边站点作为参考,分析评价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三江源区地表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径流深的分布受到降水、坡向、高程、土壤等的影响。以降水为河川径流基本补给来源的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基本决定了径流深的分布,因此迎风坡为高径流区,而背风坡为少径流区,并且在同一地区随着流域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蒸发损失减少,在一定高程范围内径流深加大,山丘区径流量大于河谷平原区。
天然河川径流是指河道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由于社会经济耗水和水利工程拦蓄、分洪、滞蓄洪等因素,许多水文站断面实测径流量,已不能真实反映该流域的天然来水量,为了使河川径流量计算结果能基本反映天然情况,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对黄河流域吉迈、玛曲、军功、唐乃亥及长江流域直门达水文站等5处受人类水资源源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相对较大的水文站实测流量进行了水量还原计算,使之能客观反映天然径流的变化规律。方法如下:
W天然=W 实测+W农灌+W工业+W生活±W引水±W库蓄±W分洪
式中:W天然——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
W 实测——水文站实测径流量
W农灌——农业灌溉耗水量
W工业——工业用水耗水量
W生活——城镇生活用水耗水量
W引水——跨流域引水量
W库蓄——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
W分洪——河道分洪水量
还原水量仅包括:农田灌溉、工业、生活耗水量、水库蓄水变量。在进行耗损水量还原计算时,工业耗水量还原主要采用典型调查、分析工业取水定额,根据历年工业产值计算工业取水量,并用耗损率计算工业耗水量;生活耗水量还原主要根据调查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饮用水和饲养牲畜用水定额,计算各自的用水量,按耗损率计算耗水量;农业灌溉耗水量还原,根据实际灌溉面积、毛灌溉定额、耗水率等资料进行估算。其它河流由于近十年平均用水耗损量小于同期平均实测径流量的5%,则不作水量的还原计算。2014年三江源控制站实测及天然月径流量见表7。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内分配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季节性变化剧烈。
黄河干支流2014年径流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黄河沿站最大月径流出现在10月,唐乃亥站最大月径流出现在9月;最小月径流均出现在2月,主要控制站连续最大四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2.1~60.6%。
长江径流主要集中在7~10月,其中沱沱河站径流受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连续最大四月径流占全年的径流量的比例高达87.1%;澜沧江径流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香达站连续最大四月径流占全年的径流量的比例达75.0%。各代表站最大月径流分别出现在8~10月,最大月径流占年径流的13.8~31.5%;最小月径流量大多出现2月。见三江源区主要控制站径流量年内分配柱状图5。
2014年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代表站的径流量较多年平均比较均偏多,黄河流域代表站大部分较多年平均偏少。
三江源区各代表站2014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2004~2013年径流量对比分析,结果见表8。
表7 |
2014年三江源区控制站实测及天然径流量 |
单位:108m3 |
||||||||||||||||
河名 |
站名 |
集水面积 (km2) |
项目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径流 |
连续最大四月径流 |
|
占全年的 百分比(%) |
出现 月份 |
|||||||||||||||||
黄河 |
黄河沿 |
20930 |
实测 |
3535 |
3508 |
3616 |
5754 |
6026 |
5521 |
6187 |
5946 |
6324 |
9053 |
4510 |
5384 |
65364 |
42.1 |
7~10 |
天然 |
3535 |
3508 |
3616 |
5754 |
6026 |
5521 |
6187 |
5946 |
6324 |
9053 |
4510 |
5384 |
65364 |
42.1 |
||||
黄河 |
唐乃亥 |
121972 |
实测 |
41247 |
37498 |
58389 |
88128 |
115707 |
247536 |
256859 |
281232 |
381024 |
273197 |
115862 |
71513 |
1968192 |
60.6 |
7~10 |
天然 |
41338 |
37582 |
58504 |
88320 |
116697 |
248597 |
258507 |
282767 |
382085 |
274204 |
116037 |
71606 |
1976244 |
60.6 |
||||
沱沱河 |
沱沱河 |
15924 |
实测 |
156 |
69 |
100 |
1947 |
4607 |
12545 |
31069 |
45533 |
51581 |
14249 |
1187 |
473 |
163516 |
87.1 |
7~10 |
天然 |
156 |
69 |
100 |
1947 |
4607 |
12545 |
31069 |
45533 |
51581 |
14249 |
1187 |
473 |
163516 |
87.1 |
||||
通天河 |
直门达 |
137704 |
实测 |
19392 |
16378 |
21615 |
40954 |
64014 |
158630 |
281232 |
433901 |
502848 |
216950 |
76205 |
28659 |
1860778 |
77.1 |
7~10 |
天然 |
19412 |
16395 |
21637 |
41009 |
64175 |
158862 |
281747 |
434404 |
503102 |
217086 |
76262 |
28685 |
1862776 |
77.1 |
||||
巴塘河 |
新寨 |
2298 |
实测 |
3455 |
3024 |
3375 |
2929 |
7553 |
16044 |
12937 |
16472 |
17133 |
10981 |
6350 |
5437 |
105690 |
59.2 |
6~9 |
天然 |
3455 |
3024 |
3375 |
2929 |
7553 |
16044 |
12937 |
16472 |
17133 |
10981 |
6350 |
5437 |
105690 |
59.2 |
||||
扎曲 |
香达 |
16959 |
实测 |
6241 |
5080 |
5973 |
8450 |
22954 |
96163 |
100440 |
137134 |
116640 |
58925 |
27216 |
15454 |
600670 |
75.0 |
6~9 |
天然 |
6241 |
5080 |
5973 |
8450 |
22954 |
96163 |
100440 |
137134 |
116640 |
58925 |
27216 |
15454 |
600670 |
75.0 |
||||
子曲 |
下拉秀 |
4125 |
实测 |
4071 |
3484 |
4178 |
6169 |
12053 |
30067 |
25204 |
35623 |
37325 |
18026 |
9564 |
6509 |
192273 |
66.7 |
6~9 |
天然 |
4071 |
3484 |
4178 |
6169 |
12053 |
30067 |
25204 |
35623 |
37325 |
18026 |
9564 |
6509 |
192273 |
66.7 |
||||
表8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径流量对比分析表 |
||||||||||||||||||||||||
水资源 分区 |
站点 |
年径流量(108m3) |
较多年平均 (±%) |
较2004年(±%) |
较2005年(±%) |
较2006年(±%) |
较2007年(±%) |
较2008年(±%) |
较2009年(±%) |
较2010年(±%) |
较2011年(±%) |
较2012年(±%) |
较2013年(±%) |
|||||||||||
2014年 |
多年平均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 年 |
|||||||||||||
长江 |
沱沱河 |
16.35 |
7.93 |
9.82 |
16.13 |
10.33 |
8.56 |
10.2 |
19.3 |
16.81 |
16.6 |
20.2 |
8.32 |
106.2 |
66.5 |
1.4 |
58.3 |
91.0 |
60.3 |
-15.3 |
-2.7 |
-1.5 |
-19.1 |
96.5 |
直门达 |
186.3 |
122.1 |
118.9 |
208 |
112.5 |
135.4 |
144.8 |
245.8 |
164.8 |
160.4 |
187.2 |
133.2 |
52.6 |
56.7 |
-10.4 |
65.6 |
37.6 |
28.7 |
-24.2 |
13.0 |
16.1 |
-0.5 |
39.9 |
|
新寨 |
10.6 |
7.768 |
6.744 |
9.967 |
6.011 |
5.375 |
7.34 |
8.52 |
8.01 |
7.55 |
9.674 |
8.02 |
36.5 |
57.2 |
6.4 |
76.3 |
97.2 |
44.4 |
24.4 |
32.3 |
40.4 |
9.6 |
32.2 |
|
黄河 |
黄河沿 |
6.54 |
7.14 |
0.341 |
2.222 |
2.915 |
5.618 |
7.498 |
14.72 |
13.91 |
9.87 |
15.46 |
7.94 |
-8.4 |
1817.9 |
194.3 |
124.4 |
16.4 |
-12.8 |
-55.6 |
-53.0 |
-33.7 |
-57.7 |
-17.6 |
吉迈 |
43.84 |
39.83 |
23.98 |
53.76 |
31.81 |
48.29 |
48.54 |
77.5 |
51.53 |
43.1 |
60.39 |
44.27 |
10.1 |
82.8 |
-18.5 |
37.8 |
-9.2 |
-9.7 |
-43.4 |
-14.9 |
1.7 |
-27.4 |
-1.0 |
|
玛曲 |
157.5 |
145.1 |
106.9 |
181.9 |
101.8 |
131 |
113.1 |
179.2 |
128.7 |
147.5 |
194.4 |
128.5 |
8.5 |
47.3 |
-13.4 |
54.7 |
20.2 |
39.3 |
-12.1 |
22.4 |
6.8 |
-19.0 |
22.6 |
|
军功 |
175.0 |
179.2 |
125.8 |
219.7 |
120.1 |
154.5 |
135.3 |
212.4 |
168.6 |
182.4 |
239.2 |
162.9 |
-2.3 |
39.1 |
-20.3 |
45.7 |
13.3 |
29.3 |
-17.6 |
3.8 |
-4.1 |
-26.8 |
7.4 |
|
唐乃亥 |
197.6 |
198.6 |
151.3 |
255 |
141.3 |
189 |
174.6 |
247.2 |
197.7 |
212.4 |
285.1 |
194.7 |
-0.5 |
30.6 |
-22.5 |
39.8 |
4.6 |
13.2 |
-20.1 |
-0.1 |
-7.0 |
-30.7 |
1.5 |
|
上村 |
2.715 |
3.234 |
2.933 |
7.134 |
2.893 |
4.788 |
3.85 |
5.534 |
5.16 |
4.786 |
5.276 |
3.188 |
-16.0 |
-7.4 |
-61.9 |
-6.2 |
-43.3 |
-29.5 |
-50.9 |
-47.4 |
-43.3 |
-48.5 |
-14.8 |
|
同仁 |
4.996 |
4.44 |
4.234 |
5.999 |
3.925 |
6.169 |
4.772 |
6.313 |
4.562 |
5.736 |
6.113 |
4.182 |
12.5 |
18.0 |
-16.7 |
27.3 |
-19.0 |
4.7 |
-20.9 |
9.5 |
-12.9 |
-18.3 |
19.5 |
|
澜沧江 |
香达 |
60.07 |
43.51 |
/ |
/ |
/ |
46.14 |
47.29 |
56.59 |
41.08 |
46.88 |
48.43 |
41.4 |
38.1 |
/ |
/ |
/ |
30.2 |
27.0 |
6.1 |
46.2 |
28.1 |
24.0 |
45.1 |
2014年三江源各站点径流深在31.2~489.7mm之间。
黄河源头四周为高山,形成高原盆地,有众多湖泊和沼泽,产流较少,是径流低值区;军功站以上,沟壑众多、河流深切割,降水充足,是黄河源区产流最丰沛的地区;黄河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139.0mm,区域年径流深在80.1~349mm之间。长江源区受气温、降水等影响,产流量较大,直门达水文站2014年径流量达186.3亿m3,径流深达135.3mm;长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161.9mm,区域年径流深在102.7~448.2mm之间。澜沧江源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带来较多的水汽,气候寒湿,植被良好,径流丰富,澜沧江香达站2014年径流量60.07亿m3,径流深达到354.4mm;澜沧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为440.8mm。
2014年三江源区平均年径流深188.9mm,其中澜沧江源区径流深最大为440.8mm,黄河源区玛曲至龙羊峡径流深最小为122mm。源区径流深总的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详见201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径流深等值线见图6。
2014年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559.89亿m3,径流深188.9mm,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3%、38.0%、55.4%、30.7%、23.9%、18.3%、11.3%、24.7%,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长江流域256.47亿m3,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2014年三江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见表9。
图6 2014年青海三江源区径流深等值线图
表9 2014年三江源区天然年径流量表 |
|||||||||||||||
分区 |
计算面积 |
年径流量 |
较多年 均值 (±%) |
较2004 年 (±%) |
较2005 年 (±%) |
较2006 年 (±%) |
较2007 年 (±%) |
较2008 年 (±%) |
较2009 年 (±%) |
较2010 年 (±%) |
较2011 年 (±%) |
较2012 年 (±%) |
较2013 年 (±%) |
||
(km2) |
108m3 |
mm |
|||||||||||||
黄河 |
河源至玛曲 |
62512 |
91.02 |
145.6 |
9.9 |
23.1 |
-23.5 |
36.2 |
8.7 |
11.8 |
-26.6 |
-1.0 |
-4.1 |
-28.6 |
0.7 |
玛曲至龙羊峡 |
33081 |
40.37 |
122.0 |
-21.8 |
1.9 |
-36.7 |
12.6 |
-14.2 |
-17.8 |
-37.8 |
-33.7 |
-28.5 |
-49.3 |
-27.0 |
|
龙羊峡至兰州 |
5335 |
8.95 |
167.8 |
26.1 |
-5.6 |
-38.9 |
7.7 |
14.1 |
-2.2 |
-23.7 |
-7.6 |
-19.6 |
-27.2 |
-1.5 |
|
合计 |
100928 |
140.34 |
139.0 |
-0.8 |
14.1 |
-28.9 |
26.5 |
1.3 |
0.5 |
-30.1 |
-13.7 |
-13.6 |
-36.0 |
-9.3 |
|
长江 |
通天河 |
137704 |
186.40 |
135.4 |
49.8 |
56.5 |
-10.5 |
65.4 |
31.7 |
28.6 |
-24.2 |
13.1 |
16.2 |
-0.6 |
40.0 |
直门达至石鼓 |
4246 |
19.06 |
448.9 |
84.5 |
65.7 |
9.5 |
76.8 |
87.0 |
47.2 |
23.6 |
42.6 |
44.7 |
7.7 |
30.0 |
|
雅砻江 |
6794 |
18.29 |
269.2 |
24.7 |
33.3 |
-14.1 |
95.2 |
49.4 |
25.5 |
-2.8 |
47.9 |
31.8 |
-4.7 |
34.2 |
|
大渡河 |
9648 |
32.72 |
339.1 |
9.3 |
22.2 |
-2.9 |
88.3 |
74.4 |
58.5 |
10.7 |
59.5 |
16.6 |
-6.0 |
44.7 |
|
合计 |
158392 |
256.47 |
161.9 |
42.9 |
49.9 |
-8.6 |
70.7 |
40.4 |
32.8 |
-17.2 |
21.5 |
19.0 |
-1.1 |
39.4 |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36998 |
163.08 |
440.8 |
49.7 |
46.1 |
8.0 |
64.6 |
52.5 |
36.8 |
19.1 |
63.6 |
30.5 |
15.7 |
48.1 |
玉树州 |
164277 |
333.38 |
202.9 |
45.7 |
46.3 |
-6.8 |
64.3 |
34.8 |
27.3 |
-6.7 |
33.6 |
26.4 |
2.8 |
39.4 |
|
果洛州 |
71778 |
139.11 |
193.8 |
7.6 |
26.1 |
-15.0 |
45.8 |
18.9 |
16.2 |
-21.2 |
9.7 |
1.3 |
-25.5 |
7.4 |
|
黄南州 |
14741 |
23.11 |
156.8 |
-1.9 |
0.3 |
-37.6 |
14.1 |
-0.5 |
-5.5 |
-30.8 |
-31.8 |
-24.3 |
-46.0 |
-27.5 |
|
海南州 |
14132 |
12.16 |
86.0 |
-31.1 |
-16.4 |
-52.7 |
1.9 |
-20.9 |
-29.6 |
-40.3 |
-36.8 |
-20.0 |
-47.8 |
-26.1 |
|
唐古拉山镇 |
31390 |
52.13 |
166.1 |
70.4 |
73.1 |
16.2 |
75.3 |
104.8 |
81.1 |
-12.7 |
18.9 |
-7.3 |
23.5 |
63.7 |
|
合计 |
296318 |
559.89 |
188.9 |
30.3 |
38.0 |
-11.0 |
55.4 |
30.7 |
23.9 |
-13.5 |
18.3 |
11.3 |
-9.6 |
24.7 |
|
三江源区出境水量按本区地表水资源量、入境水量和水库蓄水变量的和扣除工农业耗水量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W出境水= W地表水资源+ W入境水- W流域耗水±W水库蓄水变量
三江源区入境水量中长江流域无入境水量,澜沧江流域采用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及分区多年平均水量相关计算得出,黄河流域入境水量依据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及玛曲至吉迈多年平均区间水量相关计算得出。
经计算,2014年三江源区出境水量为648.31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205.55亿m3,长江流域为256.28亿m3,澜沧江流域为186.48亿m3。2014年三江源区入境量为89.58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66.01亿m3,澜沧江流域为23.57亿m3。
径流系数为某一时段的径流深与相应时段内流域平均降雨深度的比值。它是反映流域产水能力的指标。从三江源区分区径流系数表看,2014年流域分区径流系数最大为沘江口以上,径流系数达到了0.70;径流系数最小的为黄河流域的玛曲至龙羊峡,径流系数为0.27。2014年行政分区径流系数最大为玉树州,为0.41;径流系数最小的为海南州,为0.21。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比较,黄河源区径流系数均有所增大,长江源区持平、澜沧江源区径流系数有所减少;行政分区果洛州、黄南州径流系数有所增加,玉树州、海南州、唐古拉山口径流系数与多年平均相比均有所减少,2014年三江源区总径流系数与多年平均相比持平。2014年三江源区径流系数详见表10。
表10 2014年三江源区径流系数分析表 |
||||||||||||||||||||||||
分区 |
径流系数 |
较多年均值(±%) |
较2004年(±%) |
较2005年(±%) |
较2006年(±%) |
较2007年(±%) |
较2008年(±%) |
较2009年(±%) |
较2010年(±%) |
较2011年(±%) |
较2012年(±%) |
较2013年(±%) |
||||||||||||
2014年 |
多年平均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黄河 |
河源至玛曲 |
0.30 |
0.3 |
0.27 |
0.35 |
0.27 |
0.27 |
0.28 |
0.37 |
0.33 |
0.3 |
0.36 |
0.31 |
3.3 |
14.8 |
-11.4 |
14.8 |
14.8 |
10.7 |
-16.2 |
-6.1 |
3.3 |
-13.9 |
0.31 |
玛曲至龙羊峡 |
0.27 |
0.37 |
0.28 |
0.36 |
0.27 |
0.27 |
0.29 |
0.38 |
0.39 |
0.34 |
0.44 |
0.37 |
0.0 |
32.1 |
-13.9 |
14.8 |
14.8 |
27.6 |
-2.6 |
-5.1 |
8.8 |
-15.9 |
0.37 |
|
龙羊峡至兰州 |
0.31 |
0.26 |
0.38 |
0.58 |
0.33 |
0.24 |
0.3 |
0.4 |
0.35 |
0.36 |
0.42 |
0.35 |
34.6 |
-7.9 |
-36.2 |
12.1 |
54.2 |
16.7 |
-12.5 |
0.0 |
-2.8 |
-16.7 |
0.35 |
|
合计 |
0.29 |
0.32 |
0.27 |
0.36 |
0.27 |
0.27 |
0.28 |
0.37 |
0.35 |
0.32 |
0.39 |
0.33 |
3.1 |
22.2 |
-2.8 |
29.6 |
29.6 |
17.9 |
-10.8 |
-5.7 |
3.1 |
-15.4 |
0.33 |
|
长江 |
通天河 |
0.29 |
0.26 |
0.25 |
0.34 |
0.23 |
0.28 |
0.27 |
0.34 |
0.31 |
0.27 |
0.31 |
0.26 |
0.0 |
4.0 |
-2.9 |
43.5 |
17.9 |
-3.7 |
-23.5 |
-16.1 |
-3.7 |
-16.1 |
0.26 |
直门达至石鼓 |
0.63 |
0.47 |
0.59 |
0.64 |
0.56 |
0.53 |
0.55 |
0.59 |
0.63 |
0.56 |
0.63 |
0.9 |
91.5 |
52.5 |
-59.4 |
-53.6 |
-50.9 |
63.6 |
52.5 |
42.9 |
60.7 |
42.9 |
0.90 |
|
雅砻江 |
0.43 |
0.41 |
0.38 |
0.52 |
0.33 |
0.35 |
0.38 |
0.44 |
0.36 |
0.32 |
0.43 |
0.36 |
-12.2 |
-5.3 |
73.1 |
172.7 |
157.1 |
-5.3 |
-18.2 |
0.0 |
12.5 |
-16.3 |
0.36 |
|
大渡河 |
0.48 |
0.47 |
0.47 |
0.49 |
0.31 |
0.3 |
0.33 |
0.44 |
0.34 |
0.4 |
0.52 |
0.41 |
-12.8 |
-12.8 |
-26.5 |
16.1 |
20.0 |
24.2 |
-6.8 |
20.6 |
2.5 |
-21.2 |
0.41 |
|
合计 |
0.32 |
0.29 |
0.29 |
0.38 |
0.26 |
0.29 |
0.29 |
0.36 |
0.32 |
0.3 |
0.35 |
0.29 |
0.0 |
0.0 |
7.9 |
57.7 |
41.4 |
0.0 |
-19.4 |
-9.4 |
-3.3 |
-17.1 |
0.29 |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0.70 |
0.6 |
0.6 |
0.69 |
0.55 |
0.58 |
0.55 |
0.6 |
0.54 |
0.63 |
0.59 |
0.56 |
-6.7 |
-6.7 |
-58.0 |
-47.3 |
-50.0 |
1.8 |
-6.7 |
3.7 |
-11.1 |
-5.1 |
0.56 |
玉树州 |
0.41 |
0.35 |
0.34 |
0.45 |
0.32 |
0.37 |
0.36 |
0.41 |
0.36 |
0.35 |
0.39 |
0.35 |
-2.8 |
2.9 |
24.4 |
75.0 |
51.4 |
-2.8 |
-14.6 |
-2.8 |
0.0 |
-10.3 |
0.35 |
|
果洛州 |
0.36 |
0.36 |
0.32 |
0.38 |
0.29 |
0.29 |
0.31 |
0.41 |
0.36 |
0.34 |
0.43 |
0.36 |
2.9 |
12.5 |
-7.9 |
20.7 |
20.7 |
16.1 |
-12.2 |
0.0 |
5.9 |
-16.3 |
0.36 |
|
黄南州 |
0.30 |
0.44 |
0.32 |
0.45 |
0.29 |
0.25 |
0.28 |
0.4 |
0.45 |
0.34 |
0.48 |
0.44 |
37.5 |
37.5 |
-20.0 |
24.1 |
44.0 |
57.1 |
10.0 |
-2.2 |
29.4 |
-8.3 |
0.44 |
|
海南州 |
0.21 |
0.29 |
0.28 |
0.39 |
0.25 |
0.25 |
0.28 |
0.3 |
0.31 |
0.27 |
0.34 |
0.29 |
-21.6 |
3.6 |
12.8 |
76.0 |
76.0 |
3.6 |
-3.3 |
-6.5 |
7.4 |
-14.7 |
0.29 |
|
唐古拉山镇 |
0.31 |
0.26 |
0.32 |
0.35 |
0.29 |
0.23 |
0.26 |
0.35 |
0.37 |
0.43 |
0.35 |
0.26 |
-10.3 |
-18.8 |
-17.1 |
0.0 |
26.1 |
0.0 |
-25.7 |
-29.7 |
-39.5 |
-25.7 |
0.26 |
|
合计 |
0.37 |
0.35 |
0.33 |
0.42 |
0.31 |
0.32 |
0.33 |
0.4 |
0.36 |
0.35 |
0.4 |
0.35 |
0.0 |
6.1 |
-16.7 |
12.9 |
9.4 |
6.1 |
-12.5 |
-2.8 |
0.0 |
-12.5 |
0.35 |
|
三江源区地下水评价类型为山丘区,根据《青海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地下水资源量近似等于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蒸发量、各排泄量和山前泉水溢出量之和。由于三江源区多数为高寒冻土地区,潜水蒸发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山前侧向排泄量包括河床潜流量和山前侧向排入平原区的水量,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等于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三江源区各河流下游,河流切割较深,河床基岩裸露,地下水排泄于河道,侧向排泄和河床潜流量很小可忽略不计;采用调查统计方法估算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及开采净消耗量,由于三江源区地下水开采量很小,相对于水资源量可忽略不计。因此,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量近似等于河川基流量。
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选用三江源区现有水文站1980~2000年的逐日河川径流量观测资料,通过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计算河川基流量。根据逐年河川基流量分割成果,建立水文站河川径流量(R)与河川基流量(Rg)的关系曲线,即R~Rg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中分别查算各年的河川基流量。在单站河川基流量计算的基础上,计算各水资源分区的区域河川基流量。分别计算区内基流切割站的多年河川基流模数,每个分区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基流切割站,分别计算单站基流模数和分区平均基流模数。对未被水文站控制的地区,采用相似地区的关系曲线查算河川基流量。通过对基流模数上下游对照、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对照、与区域地形岩性植被等下垫面条件对照等合理性检查,山丘区的基流模数支流大于干流,上游大于下游,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径流深等值线走向大体一致,高、低值区的地区分布与地区地形、植被情况相对应,基流模数分布基本合理可靠。
三江源区201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9.21亿m3,其中河川基流量229.21亿m3,总排泄量229.21亿m3,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为7.74万m3/km2。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60.62亿m3、长江流域101.72亿m3、澜沧江流域66.86亿m3。按行政分区玉树州140.65亿m3、果洛州56.08亿m3、黄南州12.82亿m3、海南州4.00亿m3、唐古拉山镇15.66亿m3。2014年三江源地下水水资源量见表11。
表11 2014年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量
|
||||||
计算分区 |
计算面积(km2) |
河川基流量(108m3) |
总排泄量(108m3) |
地下水资源量(108m3) |
降水入渗 补给量模数 (万m3/km2) |
|
黄河 |
河源至玛曲 |
62512 |
38.10 |
38.10 |
38.10 |
6.09 |
玛曲至龙羊峡 |
33081 |
18.35 |
18.35 |
18.35 |
5.55 |
|
龙羊峡至兰州 |
5335 |
4.18 |
4.18 |
4.18 |
7.83 |
|
合计 |
100928 |
60.62 |
60.62 |
60.62 |
6.01 |
|
长江 |
通天河 |
137704 |
71.52 |
71.52 |
71.52 |
5.19 |
直门达至石鼓 |
4246 |
9.91 |
9.91 |
9.91 |
23.33 |
|
雅砻江 |
6794 |
10.91 |
10.91 |
10.91 |
16.05 |
|
大渡河 |
9648 |
9.50 |
9.50 |
9.50 |
9.84 |
|
合计 |
158392 |
101.72 |
101.72 |
101.72 |
6.42 |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36998 |
66.86 |
66.86 |
66.86 |
18.07 |
玉树州 |
164277 |
140.65 |
140.65 |
140.65 |
8.56 |
|
果洛州 |
71778 |
56.08 |
56.08 |
56.08 |
7.81 |
|
黄南州 |
14741 |
12.82 |
12.82 |
12.82 |
8.69 |
|
海南州 |
14132 |
4.00 |
4.00 |
4.00 |
2.83 |
|
唐古拉山镇 |
31390 |
15.66 |
15.66 |
15.66 |
4.99 |
|
合计 |
296318 |
229.21 |
229.21 |
229.21 |
7.74 |
|
三江源区山丘区地下水补给来源单一,主要受降水的垂直补给,以水平径流为主,通过河流和潜流排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其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分布规律大致与降水量和径流深分布规律相一致。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径流量包括坡面流和壤中流,即河川径流量中扣除河川基流量部分的水量。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其排泄形式主要包括:河川基流量、潜水蒸发、河床潜流量、山前侧渗量、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等项之和。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存在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地表水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量,而地下水的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有重复量。
根据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平衡关系,水资源总量采用计算公式为:
W=Rs+Pr=R+Pr-Rg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为河川径流量;Rg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三江源区整体属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通过河道向下游排泄,山前泉水溢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较小,可忽略不计。水资源总量就等于河川径流量。
2014年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为559.89亿m3。与多年平均、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0.2%、38.0%、55.4%、30.7%、23.9%、18.3%、11.3%,与2005年、2009年、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13.5%、9.6%,其中黄河流域140.34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5.1%,长江流域256.47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45.8%,澜沧江流域163.08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29.1%。2014年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见表12。
表12 2014年三江源分区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108 m3 |
||||||
分区 |
计算面积 (km2) |
河川径 流量 |
地下水 资源量 |
河川 基流量 |
水资源 总量 |
|
黄河 |
河源至玛曲 |
62512 |
91.02 |
38.10 |
38.10 |
91.02 |
玛曲至龙羊峡 |
33081 |
40.37 |
18.35 |
18.35 |
40.37 |
|
龙羊峡至兰州 |
5335 |
8.95 |
4.18 |
4.18 |
8.95 |
|
合计 |
100928 |
140.34 |
60.62 |
60.62 |
140.34 |
|
长江 |
通天河 |
137704 |
186.40 |
71.52 |
71.52 |
186.40 |
直门达至石鼓 |
4246 |
19.06 |
9.91 |
9.91 |
19.06 |
|
雅砻江 |
6794 |
18.29 |
10.91 |
10.91 |
18.29 |
|
大渡河 |
9648 |
32.72 |
9.50 |
9.50 |
32.72 |
|
合计 |
158392 |
256.47 |
101.72 |
101.72 |
256.47 |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36998 |
163.08 |
66.86 |
66.86 |
163.08 |
玉树州 |
164277 |
333.38 |
140.65 |
140.65 |
333.38 |
|
果洛州 |
71778 |
139.11 |
56.08 |
56.08 |
139.11 |
|
黄南州 |
14741 |
23.11 |
12.82 |
12.82 |
23.11 |
|
海南州 |
14132 |
12.16 |
4.00 |
4.00 |
12.16 |
|
唐古拉山镇 |
31390 |
52.13 |
15.66 |
15.66 |
52.13 |
|
合计 |
296318 |
559.89 |
229.21 |
229.21 |
559.89 |
|
7.1.1水质评价概况
本次评价共布设水质监测站点10处,其中长江流域监测河流6条,澜沧江流域监测河流2条,黄河流域监测河流2条。涉及8个水功能区,分别是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巴塘河玉树保留区、大渡河班玛保留区、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子曲囊谦保留区、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布曲格尔木保留区。隆宝滩站点未划分水功能区。
2014年对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黄河流域的10个河流监测站点进行评价,总评价河长2042km。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盐-钙型水,pH在7.6—8.7之间,属弱碱性,矿化度在260~500mg/L之间,属中等矿化度;总硬度在160~300mg/L之间,属适度硬水。其中:楚玛尔河为氯化物-钠型水,总硬度628mg/L,属极硬水,矿化度3625mg/L大于1000mg/L,属高矿化度;沱沱河氯化物-钠型水、总硬度400mg/L,属硬水,矿化度1660mg/L大于1000mg/L,属高矿化度。见表13。
表13 2014年青海省三江源区地表水水化学类型统计表
序号 |
代表站点 |
所在 |
水化学 类 型 |
矿化度 (mg/L) |
类型 |
总硬度(mg/L) |
类型 |
|
水资源 三级区 |
地 级 行政区 |
|||||||
1 |
上村 |
玛曲至龙羊峡 |
海南州 |
|
322 |
中等矿化度 |
192 |
适度硬水 |
2 |
同仁 |
龙羊峡至兰州流 |
黄南州 |
|
475 |
中等矿化度 |
255 |
适度硬水 |
3 |
沱沱河 |
通天河 |
海西州 |
|
1660 |
高矿化度 |
400 |
硬水 |
4 |
楚玛尔河 |
玉树州 |
|
3625 |
高矿化度 |
628 |
极硬水 |
|
5 |
雁石坪 |
海西州 |
|
399 |
中等矿化度 |
228 |
适度硬水 |
|
6 |
隆宝滩 |
玉树州 |
|
296 |
较低矿化度 |
183 |
适度硬水 |
|
7 |
新寨 |
|
261 |
较低矿化度 |
192 |
适度硬水 |
||
8 |
班玛 |
大渡河 |
果洛州 |
|
256 |
较低矿化度 |
159 |
适度硬水 |
9 |
香达 |
沘江口以上 |
玉树州 |
|
378 |
中等矿化度 |
300 |
适度硬水 |
10 |
下拉秀 |
|
313 |
中等矿化度 |
198 |
适度硬水 |
||
年度内10个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详见表14。
黄河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218.3km,Ⅱ类水河长218.3km,占评价河长的100%;长江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1136.5km,Ⅱ类水河长1136.5km,占评价河长的100%;澜沧江流域全年评价总河长687.2km,Ⅱ类水河长687.2km,占评价河长的100%。
表14 2014年三江源区水质评价结果表
流域 |
水期 |
评价河长(km) |
Ⅰ类河长(km) |
占评价河长(%) |
Ⅱ类河长(km) |
占评价河长(%) |
黄河 |
全 年 |
218.3 |
|
|
218.3 |
100 |
丰水期 |
218.3 |
|
|
218.3 |
100 |
|
枯水期 |
218.3 |
|
|
218.3 |
100 |
|
长江 |
全 年 |
1136.5 |
|
|
1136.5 |
100 |
丰水期 |
1136.5 |
234.5 |
20.6 |
902.0 |
79.4 |
|
枯水期 |
1136.5 |
40.0 |
3.5 |
1096.5 |
96.5 |
|
澜沧江 |
全 年 |
687.2 |
|
|
687.2 |
100 |
丰水期 |
687.2 |
|
|
687.2 |
100 |
|
枯水期 |
687.2 |
687.2 |
100 |
|
|
|
合计 |
全年 |
2042.0 |
|
|
2042.0 |
100 |
7.1.3水功区水质
参与评价的8个水功能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质状况及达标状况详见表15。
表15 2014年青海省三江源水质状况表
序号 |
水功能区名称 |
站点 |
河流 |
水质 类别 |
水质 目标 |
是否 达标 |
1 |
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 |
上村 |
大河坝河 |
Ⅱ |
Ⅲ |
达标 |
2 |
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 |
同仁 |
隆务河 |
Ⅱ |
Ⅲ |
达标 |
36 |
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沱沱河 |
沱沱河 |
Ⅱ |
Ⅱ |
达标 |
4 |
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楚玛尔河 |
楚玛尔河 |
Ⅱ |
Ⅱ |
达标 |
5 |
布曲格尔木保留区 |
雁石坪 |
布曲 |
Ⅱ |
Ⅱ |
达标 |
6 |
未划分水功能区 |
隆宝滩 |
益曲 |
Ⅱ |
—— |
—— |
7 |
巴塘河玉树保留区 |
新寨 |
巴塘河 |
Ⅱ |
Ⅱ |
达标 |
8 |
大渡河班玛保留区 |
班玛 |
玛柯河 |
Ⅱ |
Ⅲ |
达标 |
9 |
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香达 |
扎曲 |
Ⅱ |
Ⅱ |
达标 |
10 |
子曲囊谦保留区 |
下拉秀 |
子曲 |
Ⅱ |
Ⅱ |
达标 |
黄河流域参与评价的水功能区2个,其中一级水功能区1个,为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二级水功能区1个,为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长江流域参与评价的一级水功能区4个,分别是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大渡河班玛保留区、巴塘河玉树保留区、布曲格尔木保留区,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澜沧江流域参与评价的一级水功能区2个,为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子曲囊谦保留区,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7.2.1河流泥沙特征
河流泥沙不仅反映河流水土流失的状况,还是河川径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河流泥沙的大小受降水、径流及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泥沙的大小与降水、径流成正比,降水强度愈大,其河水的含沙量愈大;流域下垫面中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均影响着泥沙的大小。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春汛和夏汛期间。
三江源区植被较好,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较小,河流河床宽浅,河道比降较小,水流缓慢,谷地有草甸、湿地和沼泽发育,气温低,降水强度小,地下水多以永冻层覆盖。因此,河流的含沙量较小。河流输沙量的大小取决于河流含沙量、径流量的大小,含沙量高、径流量大的河流,其输沙量大,反之则输沙量小。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悬移质输沙量,以下同)特征值见表16。
表16 2014年三江源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特征值表
河流 |
站点 |
控制 面积 |
年平均 含沙量 (kg/m3) |
最大断面含沙量 |
年输 沙量 (万t) |
年输沙率模数 (t∕km2) |
最大日输沙量 |
||
含沙量 (kg/m3) |
日期 |
输沙量 (万t) |
日期 |
||||||
通天河 |
直门达 |
137704 |
0.781 |
4.71 |
8月13日 |
1458 |
106 |
107.1 |
8月13日 |
巴塘河 |
新寨 |
2298 |
0.055 |
0.812 |
4月4日 |
5.88 |
25.4 |
0.372 |
6月22日 |
大河坝河 |
上村 |
3977 |
1.14 |
10.1 |
7月8日 |
30.9 |
77.7 |
5.34 |
7月22日 |
隆务河 |
同仁 |
2832 |
0.842 |
23.1 |
7月8日 |
42.0 |
148.0 |
17.1 |
7月8日 |
7.2.2 河流泥沙年内分配
三江源区河流含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各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含沙量大多出现在6~9月,月含沙量变化范围在0~3.54kg/m3;各站最大月含沙量多出现在6~9月,各站月最大含沙量的变化范围在0.153kg/m3~3.54kg/m3之间。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含沙量月分配见表17。
表17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含沙量月分配表 单位:kg/m3
河流 |
站点 |
月平均含沙量 |
年平均含沙量 |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通天河 |
直门达 |
0 |
0 |
0.013 |
0.083 |
0.156 |
0.900 |
0.892 |
1.50 |
0.706 |
0.201 |
0.005 |
0 |
0.781 |
巴塘河 |
新寨 |
0 |
0 |
0.020 |
0.150 |
0.089 |
0.153 |
0.043 |
0.055 |
0.043 |
0.002 |
0 |
0 |
0.055 |
大河坝河 |
上村 |
0 |
0 |
0.067 |
0.103 |
0.073 |
0.538 |
3.54 |
1.24 |
0.430 |
0.015 |
0 |
0 |
1.14 |
隆务河 |
同仁 |
0.108 |
0.034 |
0.457 |
0.581 |
0.257 |
0.681 |
3.46 |
0.222 |
0.439 |
0.047 |
0.069 |
0.140 |
0.842 |
三江源区河流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含沙量月分配一致,各代表站连续最大四个月含沙量出现在6~9月,月输沙量变化范围在0~650.9万t;最大月输沙量出现月份与最大月含沙量出现月份一致,各站月最大输沙量变化范围在2.45~650.9万t。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点输沙量月分配见表18。
表18 2014年三江源主要河流控制站输沙量月分配表 单位:万t
河流 |
站点 |
月平均输沙量 |
年输 沙量 |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通天河 |
直门达 |
0.00 |
0.821 |
0.028 |
3.396 |
9.964 |
142.8 |
251.0 |
650.9 |
355.1 |
43.66 |
0.417 |
0.00 |
1458 |
巴塘河 |
新寨 |
0.00 |
0.106 |
0.007 |
0.438 |
0.67 |
2.45 |
0.552 |
0.903 |
0.734 |
0.019 |
0.00 |
0.00 |
5.88 |
大河坝河 |
上村 |
0.00 |
0.019 |
0.004 |
0.079 |
0.031 |
0.980 |
20.30 |
7.15 |
2.23 |
0.042 |
0.00 |
0.00 |
30.9 |
隆务河 |
同仁 |
0.107 |
0.026 |
0.080 |
1.93 |
0.688 |
3.21 |
29.46 |
1.52 |
3.37 |
0.305 |
0.283 |
0.303 |
42 |
2004~2014年间,直门达站、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枯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百分比较多年平均均有所提高,说明2004~2014年期间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较1956~2000年期间有所提高。见表19、图7~图10。
图7 直门达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图8 新寨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图9 上村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图10 同仁站枯季径流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变化趋势
表19 2014年三江源区主要控制站枯水期径流分析表 |
|||||||||||||||
站名 |
集水 面积 (km2) |
项目 |
年份 |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年 |
2014年 |
2004-2014年平均 |
多年平均 |
|||
直门达 |
137704 |
年径流量(104m3) |
1189000 |
2080000 |
1125000 |
1354000 |
1448000 |
2458000 |
1648199 |
1602029 |
1871802 |
1332267 |
1862777 |
1633734 |
1220133 |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
232980 |
393405 |
256819 |
271512 |
348179 |
468442 |
346385 |
325990 |
260485 |
243029 |
379477 |
320609 |
225980 |
||
百分比(%) |
19.6 |
18.9 |
22.8 |
20.1 |
24 |
19.1 |
21 |
20.3 |
13.9 |
18.2 |
20.4 |
19.8 |
18.5 |
||
新寨 |
2298 |
年径流量(104m3) |
67440 |
99670 |
60110 |
53790 |
73400 |
85200 |
80101 |
75686 |
96740 |
80221 |
105691 |
79823 |
78881 |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
24320 |
30764 |
20979 |
16430 |
23090 |
28015 |
26021 |
24395 |
27499 |
27675 |
32623 |
25619 |
24121 |
||
百分比(%) |
36.1 |
30.9 |
34.9 |
30.5 |
31.5 |
32.9 |
32.5 |
32.2 |
28.4 |
34.5 |
30.9 |
32.3 |
30.6 |
||
上村 |
3977 |
年径流量(104m3) |
28874 |
61199 |
23734 |
43154 |
38500 |
55340 |
54430 |
41942 |
52760 |
31858 |
27145 |
41721 |
32342 |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
6630 |
10306 |
6165 |
12149 |
9504 |
11869 |
11245 |
9129 |
9032 |
8376 |
7437 |
9258 |
4714 |
||
百分比(%) |
23 |
16.8 |
26 |
28.2 |
24.7 |
21.4 |
20.7 |
21.8 |
17.1 |
26.3 |
27.4 |
23.0 |
14.6 |
||
同仁 |
2832 |
年径流量(104m3) |
42339 |
59989 |
39240 |
61726 |
47720 |
63130 |
45620 |
57396 |
61130 |
41835 |
49974 |
51827 |
44390 |
枯水期径流量(104m3) |
10556 |
19345 |
11766 |
22154 |
18750 |
17579 |
13985 |
17156 |
16221 |
10762 |
16214 |
15863 |
10815 |
||
百分比(%) |
24.9 |
32.2 |
30 |
35.9 |
39.3 |
27.8 |
30.7 |
29.9 |
26.5 |
25.7 |
32.4 |
30.5 |
24.4 |
||
备注:枯水期指1-3月、10-12月。
8.2.1 河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
2014年三江源区各河流控制站年平均含沙量在0.06~1.14kg/m3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52.6%、62.6%、34.7%;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82.5%、89.7%,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25.0%、65.1%。
2014年各河流控制站悬移质输沙量在5.88~1458万t之间,与多年平均相比除直门达站外均呈减少趋势,新寨站、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35.3%、70.3%、27.0%;与基准年2004年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分别增加186.4%、197.0%,上村站、同仁站分别减少17.2%、55.4%。各河流控制站年输沙量的增加主要与径流量的增加、水力侵蚀加大、水流挟沙能力增强有很大关系。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2014年与多年平均、2004年~2013年实测含沙量、悬移质输沙量比较结果见表20。
8.3.1资料选取
选取三江源区监测年限相对较长、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分别为黄河流域同仁、上村2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7年~2014年,共8年的监测资料;长江流域沱沱河、雁石坪、楚玛尔3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3年、2005年~2014年,共11年的监测资料;澜沧江流域香达、下拉秀2个水质监测站选取2007年~2014年,共8年的监测资料,对三江源区的水质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表20 三江源区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含沙量、输沙量对比分析表
河流 |
站点 |
控制 面积 |
项目 |
2014年 |
多年 平均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较多年平均 (±﹪) |
较2004年 (±﹪) |
较2005年 (±﹪) |
较2006年 (±﹪) |
较2007年 (±﹪) |
较2008年 (±﹪) |
较2009年 (±﹪) |
较2010年 (±﹪) |
较2011年 (±﹪) |
较2012年 (±﹪) |
较2013年 (±﹪) |
通天河 |
直门达 |
137704 |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
0.781 |
0.765 |
0.428 |
0.932 |
0.395 |
0.54 |
0.522 |
0.784 |
0.678 |
0.6 |
0.973 |
0.65 |
2.1 |
82.5 |
-16.2 |
97.7 |
44.6 |
49.6 |
-0.4 |
15.2 |
30.2 |
-19.7 |
20.2 |
年输沙量 (万t) |
1458 |
933 |
509 |
1940 |
445 |
732 |
757 |
1930 |
1120 |
963 |
1820 |
866 |
56.3 |
186.4 |
-24.8 |
227.6 |
99.2 |
92.6 |
-24.5 |
30.2 |
51.4 |
-19.9 |
68.4 |
|||
巴塘河 |
新寨 |
2298 |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
0.055 |
0.116 |
0.029 |
0.048 |
0.188 |
0.038 |
0.028 |
0.06 |
0.046 |
0.083 |
0.152 |
0.06 |
-52.6 |
89.7 |
14.6 |
-70.7 |
44.7 |
96.4 |
-8.3 |
19.6 |
-33.7 |
-63.8 |
-8.3 |
年输沙量 (万t) |
5.88 |
9.09 |
1.98 |
4.79 |
11.3 |
2.06 |
2.07 |
5.11 |
3.74 |
6.26 |
14.7 |
4.83 |
-35.3 |
197.0 |
22.8 |
-48.0 |
185.4 |
184.1 |
15.1 |
57.2 |
-6.1 |
-60.0 |
21.7 |
|||
大河坝河 |
上村 |
3977 |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
1.14 |
3.05 |
1.52 |
2.46 |
1.98 |
2.58 |
1.59 |
2.42 |
4.3 |
1.54 |
2.56 |
2.21 |
-62.6 |
-25.0 |
-53.7 |
-42.4 |
-55.8 |
-28.3 |
-52.9 |
-73.5 |
-26.0 |
-55.5 |
-48.4 |
年输沙量 (万t) |
30.9 |
104 |
37.3 |
150 |
47 |
111 |
52.9 |
123 |
222 |
64.6 |
129 |
70.5 |
-70.3 |
-17.2 |
-79.4 |
-34.3 |
-72.2 |
-41.6 |
-74.9 |
-86.1 |
-52.2 |
-76.0 |
-56.2 |
|||
隆务河 |
同仁 |
2832 |
年平均含沙量 (kg/m3) |
0.842 |
1.29 |
2.22 |
1.09 |
1.67 |
1.62 |
0.834 |
1.75 |
1.08 |
1.29 |
1.01 |
0.96 |
-34.7 |
-62.1 |
-22.8 |
-49.6 |
-48.0 |
1.0 |
-51.9 |
-22.0 |
-34.7 |
-16.6 |
-12.3 |
年输沙量 (万t) |
42 |
57.5 |
94.2 |
65.3 |
62.3 |
100 |
39.8 |
110 |
49.3 |
73.7 |
61.8 |
40.2 |
-27.0 |
-55.4 |
-35.7 |
-32.6 |
-58.0 |
5.5 |
-61.8 |
-14.8 |
-43.0 |
-32.0 |
4.5 |
8.3.2年际变化分析
纵向比较三江源区长江流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挥发酚、镉等6个项目浓度变化情况,绘制各代表站点年际变化曲线,曲线图表明: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镉4个项目年际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略有波动,主要原因是与采样时的气温、水温有关。详见图11~图24。
图11 上村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2 上村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3 同仁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4 同仁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5 沱沱河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6 沱沱河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7 雁石坪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8 雁石坪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19 楚玛尔河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20 楚玛尔河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21 香达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22 香达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23 下拉秀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图24 下拉秀非汛期水质分析项目年际变化图
1
由于区内水文、气象站点稀少,资料欠缺,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通过水文、气象站点实测资料绘制等值线,经过等值线合理性检查,量算区域降水和地表水资源量,成果能够满足州级行政区等较大尺度的精度要求。因此评价分区按照水资源三级区套州(地)进行了分区。按流域划分,三江源一级分区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诸河;二级分区黄河流域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长江流域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西南诸河分为澜沧江流域一个二级区;三级分区黄河流域分为河源至玛曲、玛曲至龙羊峡、龙羊峡至兰州,长江流域分为通天河、直门达至石鼓、雅砻江、大渡河,西南诸河分为沘江口以上一个三级区。其中龙羊峡至兰州区只包括大夏河、洮河、隆务河在三江源区内的源头部分。
按行政划分,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三江源区水资源分区见表1。
表1 三江源区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区 |
二级区 |
三级区 |
行政区 |
计算面积(km2) |
黄河流域 |
合 计 |
|
100928 |
|
龙羊峡以上 |
河源至玛曲 |
玉树州 |
12547 |
|
果洛州 |
49965 |
|||
小计 |
62512 |
|||
玛曲至龙羊峡 |
果洛州 |
9543 |
||
黄南州 |
9406 |
|||
海南州 |
14132 |
|||
小计 |
33081 |
|||
龙羊峡至兰州 |
龙羊峡至兰州 |
黄南州 |
5335 |
|
长江流域 |
合 计 |
|
158392 |
|
金沙江石鼓以上 |
通天河 |
唐古拉山镇 |
31390 |
|
玉树州 |
106314 |
|||
小计 |
137704 |
|||
直门达至石鼓 |
玉树州 |
4246 |
||
金沙江石鼓以下 |
雅砻江 |
果洛州 |
2622 |
|
玉树州 |
4172 |
|||
小计 |
6794 |
|||
岷沱江 |
大渡河 |
果洛州 |
9648 |
|
西南诸河 |
澜沧江 |
沘江口以上 |
玉树州 |
36998 |
合计 |
296318 |
|||
备注:面积为三江源区水资源量评价面积。 |
||||